想食泰國菜,自然會想到九龍城。那裏不止泰式餐廳特多,聚居泰人也不少,每年四月泰國新年,還會封路舉行小型潑水節,一條城南道,化身大佛國。泰國人普遍都有虔誠的信仰背景,人在異鄉習慣守望相助的同時,對香港人也時時懷有好心腸。下次買最新鮮的泰國雜貨和吃最地道的泰國菜時,可以跟店主們打個招呼,認識一下這班友善的鄰居。
記者:周伽然
攝影:蔡家輝
家鄉風味
說到泰國雜貨店最集中的街道,就非城南道莫屬了。一到周末就人頭湧湧,沿路有不少食品雜貨店,有熟悉的芒果糯米飯和綠色金字塔形椰子糖,另外有包裝好的咖喱和泰式麪條連配料外賣發售,也同時有很多不知名的魚、菜和醬料,就算把泰國當作第二個家的香港人,也看得莫名其妙。想吃好的自然要勇於發問,泰國人一般都相當友善。每到周日,在城南道最多貨品和食物發售的同心泰國雜貨裏,老闆謝小姐就忙得團團轉,輪流以流利的泰文和廣東話招呼四面八方而來的客人,香港人的普遍問題都是:如何利用泰式材料去做菜。例如冬蔭湯,謝小姐拿着香草材料包解說,「香茅斜切,南薑切片,記得切前要拍過,這樣香味才會出來。這些檸檬葉也要切做寬條,辣椒就切碎。青檸記得熄火後才下,否則沒有香味。」說罷笑呵呵的。一天到晚做解說不累嗎?「不會,我也想幫他們認識泰國風味,我還將泰國治療糖尿的秋葵食療方登出來,我自己不懂寫中文,也靠朋友幫忙譯寫,我主要就負責繙譯。這些好東西,我希望與香港人分享,這是善事,我喜歡做!」謝小姐笑說。
港客捧場
「一開始做雜貨店時沒有太多港客幫襯,那時大概是2000年,香港客只佔一成左右,以前做雜貨以交貨到餐廳為主。但香港人喜歡吃泰菜,吃完就到旁邊的雜貨店看看這些咖喱醬和香料,漸漸便開始多買。近兩年港客數量升得特別快,我想可能因為物價上升,我們來自泰國的食物沒怎樣加價,港人見抵買便來多了。現在港與泰顧客比例已去到八對二。這樣好,因為港人更有錢,更捨得買吃的!不過近年租金貴了很多,若生意不好,交租就難了。」
泰埠新娘
謝小姐是泰國華僑,在泰國出生卻不懂中文,一直也當自己是個泰國人,直到80年嫁來香港,「當時完全不懂廣東話,一開始時就以拼音去學,不算難,因為泰文有四十多個字母,還有其他標音符號,學習時寫好解釋,再在旁邊標示拼音,很快學會。但認字就不行,現在只能認到一點,但仍然不能寫。」謝小姐說。
為甚麼有那麼多泰國人來港定居呢?據她說,原來在70年代初,有不少泰國女人因為被媒人騙了而流落香港,「當時大陸未開放,無咁多女人,娶唔到老婆的男人,就到泰國娶。泰國人窮,有一筆錢就嫁過來。但不少媒人拿了錢就跑掉,又扣起護照,不得已下不少人就這樣留了在香港。有人嫁得好,有人嫁得不好,但她們都落地生根了。到80年代,人學精了,看過那麼多人被騙,就不再有這種情況。從前也有不少人因打工而來,主要來自泰北,那些地方不近海,很窮。不過現在也少了,一來泰北開始富有起來,多鬼佬去旅遊啊,有些更娶了當地的女孩,而且印傭更低人工,漸漸就少了泰國人來港。現在來的不少也是嫁過來,我自己都是嫁過來的。有些離過婚的,會把兒女也帶過來,香港教育好,福利也較好嘛。
其實居於香港的泰國人不算多,不久前領事館好像說有兩三萬人左右,來打工的好像只有三千多人。這些人當然都常常來九龍城這邊,這邊多泰國人店嘛!」謝小姐說。
泰花供佛
不少在九龍城經營生意的泰國人都保留着一貫的生活方式,除了吃可以得到最地道的,在自己的店的一般也會將泰王的相放在最當眼處,另外就是供滿鮮花、水果和糕點的神位,「我自己拜的是佛祖,不是四面佛,四面佛也有人拜。神壇上的貢品最少每天要換上新的,這樣神才會保祐。現在年輕的一代不太相信,沒有那麼虔誠了,但假如家裏有小孩就會知道有分別,虔誠地拜的話,小孩意外也會少點,而且更聰明。」供神用的香燭可以在泰國香燭舖購買,在城南道也有幾家,不過新鮮貢品則要在雜貨舖買,一星期由飛機空運貨品到港兩次,才能買到仍然散發幽香的茉莉花串,「千層糕也是常用的貢物,因為一層層有步步高昇的意思!」原來泰國人跟中國人一樣講究意頭。
港人熱買泰食
同心泰國雜貨
地址:城南道21號
電話:27188359
泰有善心
即使生活在香港,泰國人仍保持比較悠閒的個性,不少擁有一家小店的泰國人都會在門外放幾張膠椅,與街坊打打牙骹,在陽光下一邊以泰文閒聊,一邊跟別家的孩子和寵物狗玩,整個畫面充滿異地風情。記者偶然闖進了一個閒聊中的小圈中,幾乎人人也會廣東話,其中以已經出家、頭戴冷帽的Ada師傅最健談,其實除了閒話家常,她更順道出售有機菜,「香港的蔬菜下的農藥很多!我吃多了就胃潰瘍。所以在出家後,我將錢捐了造寺院外,就在元朗買了塊地來種有機菜,自己吃不完就送去寺院,又拿部份來這裏賣,一邊告訴人有機菜的好處,一邊勸人食齋。,掙到的錢都捐到寺院去。」
出家對香港人來說是件陌生的事,但對虔誠的泰國人來說這只不過是一種生活方式,值得尊重。Ada師傅最初來香港是做生意的,「我三十多年前就來港,從前做榴槤批發生意,貨都賣到超市,生意很大。後來出家,錢都捐了,回泰國建了五家寺院,在香港元朗也有一家。」因為地價平,建寺之外也有地方方耕種,但說到賣菜,老遠也要回來九龍城,「始終自己比較熟悉這裏,又有不少泰國熟客捧場,有得食之餘又可以做功德。」
泰愛保健
港人到泰國指定節目之一肯定是來個泰式按摩或水療Spa,其實泰國傳統對身體穴道筋骨等都有深入研究,出產了不少保健產品。城南道不少健康專門店也有各式藥用產品供應,比如港人最愛的草藥球也有大大小小供應,冷門一點的如按摩膏、通鼻塞棒,各類驅風油之類都有供應,值得花時間慢慢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