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2008年四川大地震全港紛紛捐款助災後重建。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向教育界募捐200萬人民幣,連同特區政府基金的200萬協助興建全新的「綿陽紫荊民族中學」,落成後11個月,竟被發展商打造為「綿陽涪城萬達廣場」全新項目、集商業與住宅一身的SOHO地帶,作為捐款代理人的教聯並無監察學校運作,數百萬港元的助學的捐款付諸流水。記者:彭美芳、倪清江
教聯會在川震後,向本港學界籌得近900多萬港元,再向港府「支援四川地震災區重建工作信託基金」(下稱信託基金)申撥1,000萬元,支援四川五間中小學重建,都以「紫荊」命名,綿陽紫荊民族中學其中之一(見表)。興建五間學校總費約4,300萬港元(人民幣3,500萬元),當中近一半來自本港捐款及港府援川基金。
根據網頁資料,教聯把約200萬元人民幣的港人捐款,與特區政府與綿陽巿政府各出資200萬元,援建該中學,總重建面積近3,000平方米,六層高教學大樓,中間設玻璃幕牆,約400名學生全屬四川省內少數民族。中學於2010年5月落成,當時教聯會長楊耀忠主禮,教育局副局長陳維安於同年9月1日親到該校主持開學禮。
去年賣樓花 明年中入伙
但有讀者提供攝於2011年10月的照片,相中的綿陽紫荊民族中學已被發展商「綿陽涪城萬達廣場有限公司」的廣告圍板封鎖。廣告指將會打造全新SOHO地帶,集商業及住宅於一身;網頁資料顯示萬達廣場去年已賣樓花,明年中入伙,樓價為每平方米6,200元人民幣。
教聯會會長助理王安南證實,今年初獲綿陽市政府通知,該中學已遷出原址,因中學只有教學樓,一直依賴毗連的師範學校提供球場和宿舍設施,由於師範學校已遷出,唇亡齒寒,民族中學的硬件不足應付,故當地政府承諾斥資6,000萬人民幣於偏遠地區重置民族中學,學生暫遷往中學舊址上課。
教聯承認「有少少浪費」
他強調,該校入伙未夠一年就被荒廢屬單一案例,其他由該會援建的學校運作正常。至於教聯是否欠缺監察及浪費港人捐款,他只承認「有少少浪費」,重申教聯只負責捐錢,不干預學校運作及搬遷問題。至於負責港府信託基金的政制及內地事務局表示會跟進事件。
香港無國界工程師召集人黎廣德批評,中學變身SOHO反映當中或涉利益輸送,否則屬規劃錯誤,「教聯代表香港人攞錢上去,應該監察運用,點可以任由人哋改動用途,香港人啲錢倒晒落鹹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