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15周年之旁觀者清:西人挺曾:住靚屋有何不妥!

回歸15周年之旁觀者清:西人挺曾:住靚屋有何不妥!

假如我是遊客,上周路過香港,看了傳媒報道,我會覺得這地方很糟糕:選特首的有問題、當特首的有問題。
「回歸後改變香港最多的,是政治問題嗎?」司馬文問,「我覺得不是。」廿八年前也路過香港,結果在這裏落地生根當選區議員的他,看到的是另一些。
英國佬治港時哪會如此?「英國佬咪一樣同有錢人拍埋一齊玩!」資深傳媒人褚簡寧答得更乾脆。拿美國護照的他,廿年來進進出出,今日依然選擇住在他口中「間屋又細啲租又貴」的香港。
香港像錢鍾書的圍城,外面的人千方百計想進來,裏面的人待一分鐘都嫌耐,「香港很好──當然你們並不覺得。」司馬文說。能說這是旁觀者清嗎?又,其實誰是當局者了?

記者:劉嘉蕙
攝影:楊錦文、譚盈傑

褚簡寧(MichaelChugani)Portfolio

印度裔美籍人,在香港土生土長,資深政治新聞記者,曾任職英文《虎報》編輯、《東快訊》總編輯,及亞視國際台新聞部總編輯。現為亞視國際台時事節目《Newsline(時事縱橫)》主持、專欄作家。著作包括《不中不英(DoubleTalk)》系列、《政識中英(PartyTalk)》。

1997年Whatwereyoudoing?

採訪香港及外國名人政要,撰寫一本有關香港回歸的書。

2012年Whatareyoudoing?

主持時事節目、在電台開咪、為報刊撰寫評論。

肥彭住緊法國靚屋

「我喜歡曾蔭權,我覺得他真心為香港做事,而且他為香港打拼幾十年,住靚屋沒有不妥。以前港督一樣去有錢人屋企食飯,坐免費飛機,Theylivedagoodlife!」打從殖民地時代縱橫新聞界的褚簡寧見盡官場百態,有資格講。
「但,點解唔等多幾個月?」他以末代港督彭定康做例子,「你知道肥彭卸任後點返英國?他上不列顛尼亞號(編按:已退役英國皇家遊艇),菲律賓招呼佢幾日,返倫敦希斯路機場時,全世界記者等緊佢,他走去排隊搭的士!呢啲咪叫識做囉!我等的士呀,Iamacommoncitizen!風頭一過,佢咪一樣過法國住靚屋,不知過得幾舒服。如果我係煲呔,卸任頭幾個月,咪住普通啲囉,做場show啫。」
是政治敏感度不足?「一方面是,不能否認英國佬敏銳很多。以前他們很懂得利用傳媒,高官肯上時事節目,不怕回答記者問題;今日我主持《Newsline》,高官不敢上來,鄭汝華請極也不肯來,最近一次約財爺,佢新聞秘書問我,『上你節目有咩好處?』諗起就嬲。做高官點解要驚記者?記者的工作就是問問題,如果我問得不公道,一樣會有觀眾來罵我。我問我該問的,你點答,是你的事。答得好,你就贏。只要你夠聰明,這就是發揮機會,點解要驚?」

■褚訪問時任菲律賓總統的拉莫斯。

■看,豬狼都上過他節目,出書又找到葉劉和曾鈺成為他寫序。

樣樣反對地鐵起唔成

政府變了,香港人也變了。「對政府公平一點的說法是,以前英國佬邊有咁大壓力?邊會有人叫你派錢?大學生畢業買唔到樓,又係你錯?起一個地鐵站,呢度唔得嗰度唔得,如果當年大家識反對,成個地鐵唔使起!普通市民要求高了,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你以前是奴隸,瞓地下,畀間房你,你覺得有改善;家陣你自由了,畀番以前間房你,你就會覺得渣,因為你要求高咗。」
如果說英國佬有任何優勝之處,那就是來自民主國家百多年經驗:「市民有何要求,佢哋一定早過你諗到,因為佢哋對政治很了解,知晒你想要乜。」而港人治港才不過15年,可以參考的,就只有殖民地時代的管治經驗:「香港由回歸開始變,但政府不懂得跟着市民變,其實如果你不改變想法,你就不能管今日的香港。簡單譬喻,你可唔可以用1990年的電腦上網?唔得!淨係flash都開唔到!」

■說煲呔今年衰收尾,他語帶可惜,「美國總統去度假,也會住有錢朋友屋企,這很平常,不過一定會周圍揚,煲呔做得最不妥當,是收收埋埋,令人覺得有嘢隱瞞。」

■《HongKong1997:HelloGoodbye》厚300頁,近30位中外名人訪問,還刊載大量舊香港圖片。

香港曾受萬千寵愛

褚簡寧長的是印度人臉孔,卻不能把他當旁觀者看──他在香港土生土長,廣東話說得比一些香港人地道,90年代初,跟許多香港人一樣,褚簡寧走去移民。「我有美國護照,當時覺得,有都唔用,咪好戇居?所以去了美國華盛頓,由頭學揸車、搵屋、建立記者人脈。」或者是跟此地有緣,移民讓他看到更多香港。「當時全世界都關心香港,美國國會會議經常會談及香港前途,《南華早報》(褚當年效力的機構)在當地好多人識,幸運地為我開了許多度門。」
黃金年代的香港,備受萬千寵愛,「以前美國唔信大陸,做好多事想維持香港。記得有一段時間,美國放寬香港人移民限額,由城市提升至國家的額度;又有議員草擬香港關係法,帶挈我得到獨家猛料。」93年克林頓肥彭白宮會面,事先聲明只准拍攝不做訪問,他博大霧問了克林頓有關美國政治取向問題,成為一時佳話。

■書中最引人入勝的部份:97年的陳方安生、余若薇及李澤楷。

消失在世界地圖上

怕回歸所以移民,到了97,褚簡寧又忍不住回港做時代見證,說掂胡仙讓他做回歸特輯,半年內走勻日本菲律賓美加台灣,與外交人員討論香港前途。97後移居西雅圖,見千禧年前後回流風盛,他又毛遂自薦做了個移民回流故事,走訪三藩市溫哥華多倫多,探討香港移民如何影響當地經濟──原來香港跟世界脈搏曾經如此貼近過。
「回歸曾經好重要好重要,家,邊有人講?當年我儲咗一啲紀念T-shirt、雨遮,家應該無人要啦!」新一代大概連國際新聞都不看了,而這世界還管香港在做甚麼嗎?「NowHongKongisOfftheMap!」

■褚簡寧新作《政識中英(PartyTalk)》$118

司馬文(PaulZimmerman)Portfolio

荷蘭出生,1984年定居香港,公民黨創黨成員之一。03年成立創建香港(DesigningHongKong),關注香港城市規劃。2010年參加南區區議員補選成功當選,2011年連任。

1997年Whatwereyoudoing?

賣了設計公司TheBridgeDesign。

2012年Whatareyoudoing?

每天不停開會,以及,每朝更新facebook!(笑)

港人不懂享受香港

讓我揀,做高官不如做有錢佬,做有錢佬不如做鬼佬。中國人社會,發了財要你立品,立品後叫你承擔,但在香港做一名鬼佬,只管賺盡玩盡,不會有人要求你甚麼。
尤其在歌舞昇平的97年,「回歸對我們這些expats來說,其實不算甚麼,那時經濟好,個個賺到錢,LifewasgoodinHongKong!理得你邊個做話事人,我們享受人生。」97年司馬文準備迎接40歲,賣掉自己的設計公司,賺了一筆;周末去行山出海玩滑翔傘,「香港美妙的地方是,你在最蓬勃的經濟體工作,不消半句鐘,就可以馬上投身大自然,在倫敦、紐約或上海,這是不可能的事──當然,我留意到香港人,很少欣賞這些。」

■97年把設計公司賣給CaribinerInternational,即是承辦香港回歸典禮的公司。

強國崛起人人分羮

改變,是之後的事,在這名鬼佬眼中,跟回歸好像沒甚麼關係。「從97到現在,我覺得三件事最關鍵。第一,是金融風暴,以及中國崛起。以前香港個個驚大陸,人人往外跑,但現在不怕了,你去警署問問看,現在一天沒多少人拿良民證,因為大家毋須要移民!全世界有錢人都來了,因為香港是中國一部份,大家想分一杯羮,造成人口問題。」然後是03年沙士,「沙士是很心理上的,大家變得比以前注重衞生、對生活環境更敏感,因為一滴水都可能死人。我覺得這是好的轉變,你沒發現街上吐痰的人少了嗎?」06年政府推行五天工作,讓社會出現新的需求:「一周裏多了一天,你總要有點事做,不可能星期六日都shopping!人工都無加到!你把這一點,結合老化人口一起想象,退休人士一周有七天空閒,他們對休閒活動的空間將有更大需求,香港人又咁長命!」

■回歸前後司馬文的樣子,頭髮剪得很短,方便騎電單車。

別浪費時間在中港融合

以你的看法是nothingpolitical?「對!不關政治事!雖然你日日睇報紙,好似是政治問題!」那到底報紙上人們天天在嚷的是甚麼?「哈,我覺得,中港融合,是1982年就已經決定了的事實(編按:香港回歸中英談判展開),香港人不要欺騙自己,香港是中國的一部份,BeHappy!老實說,我想北京巴不得香港變得非常好,讓他們少操點心,中國還有其他地方要照顧呀!」
有些執着,他覺得不必要,「好像說足球,香港隊和國家隊是兩支獨立的球隊。我的想法是,假如香港有很優秀的球員,為何不可以讓他們加入國家隊呢?周末讓大家看看國足多好呀?那大家都會喜愛足球了吧?為何我到現在只能看尖沙嘴隊對跑馬地隊?」
「太多人故作複雜,我的感覺是──當然我黨員未必認同─打從1982年,香港官員就在忙於處理中港關係,忙到現在還在忙同一件事。其實時間,應該用來建設城市,不是解決一些1982年已解決了的問題!倫敦市長只會理倫敦的事。HongKongisabeautifulcity,它有很多很好的條件,回歸15年,如果有人覺得香港倒退,覺得香港應該可以更好,那就是因為大家浪費時間在不值得的議題上。」

■公平理性的鬼佬形象,令司馬文被視為政壇新希望,他好友蔡東豪分析,市民對司馬文的支持,也許源自香港人對殖民地的緬懷。

■司馬文09年辭任捷成馬執行董事後,全職搞社運,2010年當選南區區議員,還抽空念了個交通規劃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