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頒獎禮的開幕歌詞把馬田史高西斯調侃得非常準確,「雨果」明明是他的電影,卻沒有血腥沒有槍殺沒有炸彈,確實非常不像他的電影;史高西斯哈哈大笑,美式幽默的精髓是,被嘲與自嘲,同時現身,缺一不可。
但「雨果」最後輸給「星光夢裏人」,史高西斯不知道還笑得出否?
應該可以吧,我猜,至少因為「星」片是向電影史致敬之作,緬懷黑白年代的黃金盛世,史高西斯正是電影血脈的關鍵支流,回看前輩前塵,他也應看得笑中有淚。
「雨果」本身亦是回溯之作,經由少年人的歷險找回老導演的尊嚴,新舊串連,世代交替,電影幻術無休無止;所以,電影裏,老導演曾是魔術師,少年人亦對魔術着迷,戲法在他們上裏往下傳承,少年之後必仍有少年,如同好片之後必仍有好片,只要一天仍有人拍戲,只要一天仍有人看戲,史高西斯知道,如同電影裏的老導演,他肯定不會被人遺忘。
所以「雨果」是對電影歷史的致敬文告,更是史高西斯的自我宣言。
兩部電影,我都是喜歡的。喜歡「星」片女主角在嘴角唇邊塗上的那顆小小的黑痣,如星如月,挑逗你的窺探慾望。但更喜歡「雨」片小演員躲在鐘樓裏往外窺探的那雙明亮眼睛,那既是少年的眼睛,亦是時間的眼睛,遠遠的,高高的,靜靜的,俯瞰人間,彷彿暗示喜怒哀樂在拉長了的時間寬度裏其實各有因由、各有位置、各有結局。別急別忙,是你的,總會歸來,時間不一定公平,但通常公道,不會對你虧欠不還。
時間背後的眼睛,老去的史高西斯,不再殘酷,回歸溫柔。
(編按:蔡瀾先生因事請假,其間暫由馬家輝先生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