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讀駱友梅寫她文藝少女時代,詩有獨鍾的一位成名於三十年代詩人辛笛,辛笛之於友梅,也許只是一種象徵,象徵着那段愛文藝愛詩的歲月,每個人在自己的人生中總會做出選擇,理性的人不會永遠沉溺在詩情畫意當中,她會感受到生命中更大的挑戰已來臨,然後她會向某一部份的自己告別,多少年之後再回頭看,不是清涼的夜晚,多少年後再回頭,在生命轉彎的地方,會想到的是不可能有更美妙的選擇了,不可能有更理性的選擇了,不可能有更對的選擇了,有福氣的人就是這樣,今天豐收的果實,不可能是:「在麥浪裏看不見自己,藍的天空下風與雲……(辛笛詩)不可能永遠沉迷在月光、手掌、風景、珠貝,也不可能永遠數着九片葉子的形狀紋理,因為生命中有種她看得到未來要迎接,那時,她變成了一個割禾女。
詩人與迷詩人的人都有幸,終於有機會在香江相見說從前,詩人有知音,而且是位報業文化界女強人,不像我當年有位小讀者居然來了一封信說是在賭場被人斬了幾隻手指──到今天仍想不通,沉迷賭場的少女,如何會喜歡上我的文章?
駱友梅當年迷辛笛還有點道理,「風與雲在我的鐮刀下,奔馳而來……一隊飛騰的馬」頗有氣勢的詩,與女強人奮鬥之心,萬夫莫敵的境遇暗暗吻合。
重要的時刻,更重要更瞭然於胸的一種選擇,如果在那時她仍追詩追風追月,以後的世界也許不是今天這個樣子,我們也不會看到引以為傲的詩人致知音讀者駱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