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了高利貸的老闆在去年相繼「走佬」,加上吳英案,內地不能不加速引導民間集資(即高利貸)歸正途。掌管內地金融的中國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說明要嚴厲打擊非法集資,亦要發展「草根金融」。
一味封殺社會動盪
據內地投行中金的保守估計,中國民間借貸已高達3.8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要封殺高利貸活動勢必引起社會動盪,故王岐山以「既壓且扶」方向處理高利貸活動也不失為上策。堵不如疏嗎!但要注意的是中央如何落實發展「草根金融」,要資金流回銀行體系,首先要改變有錢人「利」字當頭觀念,才會令「草根金融」不變作口號。
人民銀行在05年進行一項調查顯示,當年全國民間融資規模達9500億元,至去年激增至3.8萬億元,金額相當於銀行總貸款的7%。全國高利貸活動如此活躍,不用多說就是中小企向銀行借不到錢,唯有借高利貸。
據不正規統計,去年借出的高利貸的平均年利率超過20%,回報好過炒樓炒股,有錢人自然願意參與,上市公司亦然,去年就有最少64間A股,經營委託貸款業務「副業」,涉及資金170億元,其中大多流向中小型製造企業和房地產企業。
瀕臨崩盤不管不得
在盛世年代,監管者並不着急監管高利貸的「錢生錢」行為,直至內地傳媒先後報道80位老闆欠債外逃,而浙江、江蘇、廣東、福建等省份紛響起高利貸「崩盤」警號,中央始知不管不得,整頓高利貸活動之聲隨即此起彼落。
引導高利貸歸正途是好的決策,但要小心處理,因處理不當會引發社會問題,小民所言非危言聳聽,舉例單在江蘇省泗洪縣石集鄉,總人口為2.3萬餘人,5800多戶中有1740戶參與民間借貸,佔全鄉總戶數的30%左右。
以此推算,可以想像要處理全民參與的高利貸活動殊不容易,一刀切的封殺手法更非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