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春:他改變了甚麼? - 張大春

張大春:他改變了甚麼? - 張大春

只不過兩個星期的事,一部份的世界有了明顯的改變。這樣說也許不太明確,那麼我們換個說法吧:就在過去兩周之內,這世界明顯分裂成兩半,一半仍舊維持原狀,不知道也不在意林書豪;另一半只談只看只討論只關心林書豪。我還不敢相信:後一半是不是佔多數?
好像還沒有人能在那麼短的時間裡喚起那麼多人注意一種單項運動,看來這裡面值得參悟的意思還不只是運動,或者籃球而已。我搭了四、五十年電梯,從來沒聽人在電梯裡說過「控衞」二字;可是前此一周,我每搭兩次電梯,會聽到一次這個名詞。不消說:每搭三次電梯,會聽到兩次「切入」,每搭十次電梯,會聽到九次「尼克」或是「Linsanity」。如果你在電梯裡低聲說:「Knicks或許正在考慮改名為Links。」這話很可能會成為下一節即時新聞的標題。

我一向仰慕的偉大球員CharlesBarkley可能是NBA史上最有趣的人,連他也說:「沒有林書豪,NBA會變得很蠢。」這話簡單準確,好想就此為Barkley編纂一部《論語》或《巴子》甚麼的。
英國《每日電訊報》堪稱「隔岸觀火」的分析則指出:「林來瘋」傳奇的內在包含了亞裔、哈佛畢業生和基督教徒等三個難能可貴的元素,這樣的分析反而顯示英國式理性思維總會碰到的、經驗有時而窮的困窘──他們忘了在美國式神話裡還有更重要的一點,這是一個無名小子瞬間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翻身奇蹟;林書豪在二月四號以前還坐在板凳的極深之處,乏人問津,為時不過半月,一定已經有人用過Linderella來描述這個現象。
林書豪改變了尼克隊的戰術和球風可能只是小事,他持續遞出令人驚豔的妙傳、不斷在第四節逞其「二枚腰」的毅力與戰力,讓球隊逆轉勝出,也不算國家大事。但是我感覺:讓紐約客癡狂、台灣人沾光,也讓韓國人再次發明一種沒有血統的血統關連,這一切都在改變著有球賽電視轉播之地的公共空間,在這種議論繽紛的空間裡,人們生活中原先的話題忽然沉埋,萌芽了新鮮的好奇。

這對受夠了各式各樣在地焦慮的媒體受眾來說,無疑是樁美事。台灣的例子是:民進黨提出敗選檢討的二月十五日那一天,台灣各媒體的頭條都是紐約尼克打垮多倫多暴龍,林書豪獨得二十七分,十一助攻,以及他在最後0.5秒出手的絕殺三分球。
在這樣的氛圍裡,若是細心聆聽,隨時可以在地鐵站或洗手間學到fieldgoal是甚麼意思;也明白了pickandroll和pickandpop有甚麼區別。漸漸地,你不再會將tripledouble乘起來,給個「6」的答案;更不會誤以為secondtime是「第二次」,而是「拉竿出手」。直到有一天─這一天可能已經到來──政論名嘴開始用doublefoul調侃政黨惡鬥,或是地產商開始用shootfromdowntown(三分線外射籃)作為建物文案的時候,大約也就意味著你對林書豪的倏忽崛起,有了鄉愁一般的懷念。
坦白說:我一點兒都不覺得父輩出身台灣,便應該令林書豪成為台灣人的驕傲,甚至還要信誓旦旦地爭取其「台灣人」的身份。當真需要的話,台灣人還是在自己這個蕞爾小島上找找驕傲為宜;找上林書豪,的確有「情現成」、「撿便宜」之嫌;那反而會讓驕傲顯得過於物美價廉。然而,我們看著林書豪而覺得親切,覺得感動,覺得文明的教養與奮發的鬥志總是綻放著光彩,這一點始終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