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賣張愛玲賬 - 邁克

不賣張愛玲賬 - 邁克

今屆國際電影節派發節目表那天,剛巧約了資料館的舊朋友和小朋友飯聚,叨陪末座有幸分到一本,否則大概不會第一時間捧在手上閱讀。由小冊子變成大冊子,由每年一度變成每年兩度,這個曾經和我有唇齒相依之親的光影盛會,早就名副其實形同陌路了,縱使濕度百份百的初春天氣是這麼熟悉,也沒有勾起任何的不捨和惦念。用了和嘴有關的成語形容一段褪色的賓主關係,當然因為下意識想起「飯碗」,需要是單方面的,並非暗示主辦機構仗賴過我微薄的貢獻,好事之徒請勿多心。
「大師班」環節出現的名字,有好幾個教人懷疑領的不外是勤工獎,「作者風」的風眼則十個有九個聞所未聞,連人家什麼時候拿起了書寫映像的筆都懵然不覺,慚愧到幾乎想跳樓。其他等而下之的部份更不必說了,講「準人妖」的《爸爸離家企街去》喎,以女性性器官展開劇情的《N無的最後天賦》喎,大搖大擺摟着沈佳宜索油的《這些年,我們一起追逐金錢》喎,聽見都昏頭轉向,迷路者居然問道於盲,懇求推薦禾稈冚住的珍珠,只好以小津安二郎墳頭那個字應對:無!後來發現「特寫波蘭」攝了一部《磨坊與十字架》,那倒是非常好看的,雖然簡介莫名其妙攀《俄國方舟》親戚,讀者切勿被白撞的雨季交通工具誤導。毫無血緣瓜葛攬頭攬頸,明明DNA相近卻又置之不理,新一代寫手的思維真獨特:《巴黎青樓回憶錄》徹頭徹尾鬼佬版《海上花》嘛,不賣張愛玲賬,泊泊侯孝賢碼頭不是很方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