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歷史走進戲劇,用戲劇傳播歷史,香港「致群劇社」,四十年來,就是這樣一個堅守使命的「專業」業餘劇團。
今明兩晚,「致群劇社」將舉辦:兩岸四地戲劇論壇「歷史如何走進戲劇」。講者:林克歡(中)、于善祿(台)、李宇樑(澳)、莫兆忠(澳)。香港是:盧景文(立體描繪孫中山之《鐵獅子胡同的回音》編劇,香港實地演出西洋歌劇第一人)、杜國威(歷史劇代表作《遍地芳菲》,最著名作品《我和春天有個約會》)、陳敢權(「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歷史劇名作《頂頭鎚》)、莊梅岩(新一代編劇,近作政治寓言《野豬》)、楊興安(香港革命先烈楊衢雲堂侄,與吳萱人等十年奔走爭取為「無名碑」立傳)、陳恆輝(《袁崇煥之死》導演,創立「愛麗絲劇場實驗室」)、白耀燦(「致群」核心成員,歷史劇名作《瞿秋白之死》、《袁崇煥之死》、《哥本哈根》、《風雨橫斜》、《斜路黃花》)、胡恩威(「進念二十面體」藝術總監,名作《東宮西宮》系列)。
楊衢雲無名碑。是的,過去三年,「致群劇社」已經上演了三齣以辛亥革命為題的舞台劇:《無名碑》、《風雨橫斜》、《斜路黃花》。《風雨橫斜》寫著名相片「四大寇」背後站立第五人:關景良醫生一家如何為楊衢雲烈士辦理後事的複雜史實。《斜路黃花》寫黃花崗一役較少為人知的英雄故事。
還有辛亥系列終篇《佔領凸手辦》,例外是個黑色喜劇,上演就是這幾天,與戲劇論壇同步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