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大學生你們年輕人最愛吃些什麼,十問十答,其中九個都說打邊爐;剩下的一個,不是不喜歡打邊爐,而是說,「唔知呀,我哋其實乜都鍾意食」。
沒再追問打邊爐之受歡迎理由,或許不必問也猜得到吧,看看那些火鍋店,都是九點後特價優待,百多元,任食,於是大學生們紛紛相約於九點十點始出籠覓食,一來貪平,二來貪它食得飽,年輕人的腸胃畢竟彈性較大較寬,須用更多更厚的肉餚將之塞滿,所以,打邊爐,沒有其他選項了。
也所以,若干年後,打邊爐勢將成為這一代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他們老後會津津樂道,當年呀,在中學的年代,在大學的年代,我經常跟某某某等等等去打邊爐,圍着熱騰騰的鍋子,蒸氣往上冒升,隔着白呼呼的煙,喝了許多啤酒,我窺視了同學們的曖昧的臉容,那麼清純那麼美麗;對方也曾把我看回來,我連忙低頭,有點窘,有點羞澀,但心底湧起暗潮如鍋中的濃湯熱泡,幸好我把半邊臉隱藏在煙霧裏,我用煙霧遮掩,不讓你看透我的心事。
那些年,我們一起打過的邊爐,如斯讓人回味,而於那些年以後,我們各奔前程各散東西,可是那些年的記憶早已融化在邊爐的湯底裏,那些年的邊爐,其實從未散席。
所以我常猜想當新世代的年輕人回顧大學生涯,對於火鍋店的銘印記憶恐怕遠深於圖書館或課室,後者的空間是如此冰冷,前者卻是溫暖的所在,從身體到心靈,熱浪把你重重包圍,給你最大的安全感。
你們的畢業慶典,其實應該別吃西餐,改打邊爐,這才叫做真正的感恩。
(編按:蔡瀾先生因事請假,其間暫由馬家輝先生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