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敦煌,同行的有小思。我們懷着敬仰的心情,到久聞大名的敦煌研究所,拜訪為守護敦煌藝術貢獻畢生精力的院長樊錦詩女士。想不到的是,樊院長無論從外表還是年齡,都和小思老師非常相近相似,兩位埋頭苦幹於不同學術崗位上的學者,並肩而立,儼如一對優雅美麗的姊妹花!在那一刻,雖然對樊院長素昧生平,卻有一種特別的親切感,油然而生。樊院長告訴我們:莫高窟一年只能接待15至18萬人次的遊客,這是經過科學測算的。然而,隨着其聲名遠播,1,000多歲的莫高窟不得不拖着羸弱之軀,面對四面八方湧來的遊客。近10年,遊客逐年遞增,一年達到55萬。每年第三季度的遊客佔當年遊客總人數的七八成。這幾個月,每天都有幾千名遊客集中走進莫高窟。人一多,那些洞窟如同鍋爐房,瀰漫着一股濃重的「人氣人味」。監測表明,15個人在一個洞窟停留10分鐘,洞窟溫度會升高5℃,二氧化碳濃度大幅提高。研究表明,洞窟如處於恒定環境,其中的壁畫和彩塑就利於保存。遊客一旦過量,必然加速壁畫和彩塑的損壞。能否讓敦煌壁畫的面貌長留於世?她提出了「數字敦煌」的想法。計劃投資2.67億元的展示中心即將建成,遊客通過球幕電影和數字電影,即能近距離遊覽不開放的10個「特窟」。之後,遊客只需實地參觀一兩個洞窟便可窺知莫高窟全貌。
聽到這些數字和計劃,令人震驚。記得後來樊院長特別關照,讓我們參觀幾個平常不對外開放的洞窟,我們都小心翼翼的,腳步放慢,呼吸放輕,生怕會影響了那麼珍貴的藝術文物的壽命。但是,當我立在一尊真人大小的斷臂佛像前,還是有莫名的深深感動,久久地不捨得離開,回來就寫了〈遇見東方維納斯〉的一首小詩。
香港大學一百周年校慶,特別舉行「歲月流沙」──「敦煌文化及保育研習系列」講座。偌大的會場,坐得滿滿的,聽眾超過600人。主講的三位著名的攝影大師,因緣際遇,先後前往敦煌,深入不同洞窟,近距離拍攝了一般人沒有機會拍到的珍貴照片和影像,以他們專業和藝術眼光把敦煌絢爛的圖像光彩留住。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遠道而來的敦煌研究院數字(數位)中心主任吳健。他是敦煌第一個專業攝影師,為敦煌拍下了五十多本影集。這一次,他不僅帶來了自己的優秀作品,還展示了敦煌洞窟虛擬漫遊軟體,使在場的觀眾大開眼界,驚艷之聲不絕於耳。
吳健告訴大家,他帶領中心的70多名人員,和國內外的大學專家合作,將已有1,600年歷史的敦煌莫高窟,以高解析度數位相機拍攝窟內的珍貴壁畫,以利保存與出版。此外,拍攝小組也在研發「洞窟虛擬漫遊」的技術。敦煌石窟由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構成,規模龐大,內容豐富。其中,莫高窟已經有1,600多年歷史,擁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公尺,彩塑2,000多尊,並有藏經洞出土的約5萬份文獻散佈世界各地。目前有6個小組負責拍攝、6個小組負責圖像拼接,還有1個小組專門製作洞窟虛擬漫遊軟體。
吳健說,拍攝壁畫要300dpi/吋,壁畫才能清晰完整,也才能滿足保存、研究、印刷出版等需求。敦煌研究院已完成20個洞窟的檔案,但莫高窟有壁畫的洞窟多達492個,面對數百個數量龐大的洞窟和不可預測的災害因素,還有許多技術需突破。
「到2015年,147個洞窟將完成數字化記錄工作。利用這些數字化資料,即可製作成形象逼真的數字電影和球幕電影。不僅如此,在這些資料的基礎上,還可對已損壞的壁畫、彩塑作『還原』處理。」
時間緊迫,吳健在講座上未能盡言。翌日我和他另約時間詳談:「今年是我到敦煌30年了,我就是和敦煌有緣。」吳健開門見山地說。原來,他是在600多人之中考取的20多個準講解員之一。原籍甘肅的吳健,生得身材高大,當時的研究院院長段文傑一下看中了他,派他去學習攝影。那時候敦煌畫家多的是,唯獨缺乏攝影家。「我非常樂意接受段院長的指派。但是卻從來沒有拍過照。一切從零學起。還要爬上爬下,天天鑽洞,不分日夜的工作。」
多年來,他總結出敦煌的精神,就是:敬畏;敬仰;敬愛。他也像樊錦詩院長那樣,一輩子就做好保護敦煌藝術這件事。成立敦煌數字中心之後,吳健天天忙得不可開交。「數字敦煌,就是要用高保真的數字拍攝手段,確保被記錄的壁畫顏色、尺寸十分準確,從而為莫高窟留存一份全數字化檔案。洞窟裏沒有燈光,洞窟形狀各異,有凸面、有球面,因此,為壁畫『留影』工程複雜而艱難。敦煌研究院與微軟亞洲研究院合作,研製了一台清晰度高達13.46億像素的攝錄機,對洞窟的壁畫進行拍攝。拍攝一個中型洞窟,所需照片為5,000張左右,一般需要30個工作日。像61號這樣擁有300多平方米壁畫的大型洞窟,拍攝完成後,則需3個小組的工作人員耗費90個工作日,才能將4.5萬張照片整合、排接完成。」
吳健多次來香港,看到香港人對敦煌藝術的關愛,出錢又出力,很受感動,今年初他去城市大學演講,這次又到會展中心演示,看到那麼多虔誠又熱心的香港人,激動得一夜也沒睡好。千年以來,敦煌莫高窟一個洞窟、一個洞窟地逐漸開鑿形成,依靠的是上至封建帝王、下至平民百姓的諸多「供養人」。今天的人們參觀莫高窟洞窟時,也往往能在修復好的彩塑、壁畫旁發現感謝供養人的銘牌。如今敦煌的保護,數字化,也需要「供養人」,感激「供養人」。「香港的許多人,即使並非富豪的普通市民,保護敦煌,愛護敦煌,作出了很多貢獻,我都會給他們贈送特製的敦煌數字化影碟,以表示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