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再上青馬橋 - 盧峯

明年再上青馬橋 - 盧峯

上星期寫了「慢過陳冠希」後收到不少慰問電郵,有的說時間不好不要介意,有的說四小時多的成績不算差,有的則分享自己的心得,教我「先忍後頂」,保持均速便可以打破四小時的難關。實在感謝大家的好意,雖然真的跑得比陳冠希慢,可還是很享受比賽。
有些跑友、朋友賽後對渣馬有不少批評,從賽道到賽事安排到食物補充到打氣無門都有。當然明白「恨鐵不成鋼」、想賽事十全十美的心理,但把渣馬說成沉悶無趣甚或一文不值卻肯定過了頭。
從九九年跑十公里開始,參加這個賽事超過十年,全馬比賽也參加過六次。以賽道而言渣馬算是有變化,有高低起伏,有大橋壯觀景致,有山水景色。第一次跑過青馬的時候滿懷興奮,禁不住高聲為自己吶喊打氣;以後每年再跑仍覺得有睇頭,不感到沉悶。假若是外國跑手或第一次參賽的人肯定會覺得賽道景色不錯。近幾年也參加過一些海外比賽,它們的賽道當然有自己的特色,但同樣有令人乏味的部份,例如神戶馬拉松有幾公里在三菱重工、油庫等工業區穿過,看來一片灰灰暗暗。
打氣無門是個問題,若果可以多一點市區、民居的賽道可能會令賽事熱鬧一點,人氣多一點。不過,也不要高估一般市民對長跑的支持度。除了參賽者的家人、朋友、同事、同學外,其他人對像我這樣的市民跑手不會太有興趣,願意大清早起床特地到街上為選手打氣的人少之又少。最後一公里多走在銅鑼灣街頭時人群的確洶湧,但當中有不少其實是等待過馬路的。他們的不耐煩都寫在臉上,要不是警察及工作人員盡力維持秩序,選手跟過路行人來個火星撞地球的機會很大。也許在鬧市封路太多太長招來的怨氣會比打氣聲更多!
從來不認為有所謂完美的賽事,香港馬拉松也不會變成波士頓或湘南馬拉松。但對我來說它仍是個好玩的賽事,讓我可以在熟悉的路上鍛煉自己。明年還是會再跑上青馬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