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JackyYu余健志,又談食,悶不悶?不悶,他煮得刁鑽,吃得更刁鑽!今次由他帶大家到成都和西安,由自製豆瓣醬、親手切燈影魚片,到初嚐帝王駝蹄羮和徒手煎麪餅,有好吃的,有好看的,交到朋友,感受過溫情,即使有些地道菜並非百分百合胃口,但整個經歷,仍然教人難忘。
記者:周伽然
攝影:蔡家輝
(部份照片由中華煤氣及JackyYu提供)
壯觀私房菜
「去年有出版商有意出版一套大江南北地道美食的書時,我想也沒想就答應參與了。這樣就有機會到平時旅行不可能去到的地方,例如在成都那家以看戲及新派川菜掛帥的私房菜,能夠走進人家的廚房,跟餐廳的老闆和廚師交流,這種可以增長見聞的機會,即使不計酬勞也值得一去。」提起這個大半年前的尋味之旅,Jacky到今天仍然頗興奮。「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成都國廟會府私房菜,裝修真的相當漂亮。那是一個明代都會府的議政地方,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在餐廳的正中有個唱戲的舞台,我們可以在中庭位置飲茶看戲,另外每席都有屬於自己的房間,房間裏的擺設也相當有明清特色,這私房菜很善於利用原有的環境營造氣氛。
「餐廳老闆也是廣告人出身,無論菜式賣相、室內設計和燈光都是從設計角度出發,我一看就明白他的意念,也十分認同。例如一度菜以砧板上菜,另一端還卡着一把菜刀!一道菜則以乾冰製作了一個園林盤景,中間冒出如瀑布的煙,旁邊還有很細緻的食物裝飾,雖然有點浮誇,但菜式設計漂亮得令人嘩一聲。」他說有時有些私房菜裝修漂亮得來並不好吃,但這裏就相當好吃,並非只將心思放在設計上。例如一道由燈影牛肉改過來的燈影魚片,對刀工至炸的工夫要求也相當高,要脆而不焦、不散,就用上師傅的很多心血。
家庭地道菜
本身很喜歡醃製泡菜的Jacky也到了一個成都家庭朱氏家裏學醃他們的地道泡菜和豆瓣醬。「當地的泡菜偏鹹並帶麻辣味,我自己頗喜歡,但與廣東式酸酸甜甜的風格不一樣。以這種泡菜做酸菜魚等菜式就相當好吃,他們也會以泡菜下飯。」原來每逢夏天,四川家家戶戶也會買十多二十斤的大芥菜回家做泡菜,在曬乾洗淨後下鹽、辣椒和花椒去醃,有人更會添點白酒,做好後就可以吃足一年。但這種粗糙的醃製方式有時看起來像發霉,氣味有時不怎麼好,但Jacky說他一早已預備好入鄉隨俗,「當地人造醃製品與香港人就很不同,我們很講究消毒,每個過程也要很乾淨,但他們的生活環境不同,衞生條件也不那麼好,所以到這些地方就早有心理準備。我自己也吃了很多,沒有問題。」
對香港人來說,豆瓣醬就是一堆鮮橙紅色、鹹而不辣、味道不怎麼樣的醬料,但對四川人來說這醬料就相當重要,沒有它就弄不出美味的回鍋肉,「他們的豆瓣醬比香港的更鹹,有新鮮辣椒的味道,也有一種發酵出來的鮮味。」
做豆瓣醬由乾蠶豆開始,先將豆微煮一會,再浸冷水,接着撒上麪粉幫助它長霉,在夏天二十多度的室溫裏也要七、八天,然後還要曬乾和浸白酒,最後才能用這些霉豆乾加上辣椒和香料去做豆瓣醬。雖然非常繁複,但據說近年越來越多離開四川到外地工作的年輕人,反而樂於試做,說是想要感受父母輩從頭到尾孕育豆瓣醬的喜悅。
庶民的細緻
四川Jacky到過幾次,而西安就是真正的第一次,他在當地逗留了五天,最大印象是當地是個歷史古都,到處都是古蹟,隨便一幢樓房可能也有歷史和故事,但他不諱言他並非相當喜歡當地菜,在逗留了短短的幾日間,他也綜合了當地菜不及沿海地區精細的原因,「當地的食物以麪粉、粗糧為主,可能與西北地區沙漠化的地地較多、耕種不容易有關。說真的他們的菜式以飽肚為主,像很大塊沒有特別味道的薄餅,或口感不算特別的拉麪,不太適合香港人口味,香港人喜歡較軟滑的口感,不過就能讓我從中更深地體會到環境與飲食文化的關係。」
不過Jacky說與當地人一起做粗糧,也學到不少新東西,例如加入淡鹽水做的粉漿就要做得稀一點,餅才會薄,容易包入餡料。而餡料都是便宜東西,主要就是將馬鈴薯切成細絲並加辣椒炒香,再加辣椒粉吃。這些辣椒粉也有講究之處,當地人一般會買乾辣椒回家,與八角、花椒、桂皮等香料一起炒香,再輾成粉狀來吃。一道簡單的麪食就可看到當地由來已久的貧乏,不過窮人也有窮人的細緻。
若說到Jacky在西安最特別的發現,就要數帝王羮了。「當地近沙漠,以駱駝入饌也可以想像,不過第一次見以駝蹄煮湯時也真有點意外。對當地人來說是很隆重的菜式。」在這個歷史感十足的地方,像這個帝王羮的起源就可以追溯至晉朝時期了,「駝蹄吃起來口感有點爽滑,口感就像豬皮和豬耳之間,味道並不太濃,不過吃起來就知道骨膠原很多。不過我們廣東菜也有很多羮湯為主的菜,以味道上來說並未算很特別。」Jacky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