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雲端:官僚機構的柏金遜症 - 丘亦生

金融雲端:官僚機構的柏金遜症 - 丘亦生

官僚架構總有自我膨脹的傾向,同一件工作,明明只需要一個人做,但在架構膨脹下,往往變成由三四個人來做,這情況在管理學上被稱為柏金遜定律(Parkinson'sLaw)。港府日前披露,審議中的競爭法,將會給予575個法定團體如貿發局、房協及機管局等,豁免遵守競爭法的免死金牌。我擔心,這會令半官方的獨立王國,更加失去節制,「柏金遜」的病情更失控。

競爭法放過法定機構

是次港府幾乎豁免了99%的法定機構,免受競爭法的掣肘,這種一刀切的做法,惹來詬病,不是因為港府明益自己友,事實上外國的競爭法也會對政府相關機構作出豁免,問題是港府對於法定團體的牟利與非牟利活動,懶得區分,令一些可能有問題的範疇,涉嫌與民爭利的活動,可以逃過競爭法的法網。
港府這種律己從寬的做法,近期一再上演,在最近的規管一手樓銷售立法中,房委會亦獲劃出監管圈外,理由是避免有房委會委員或員工惹上刑事責任。想不到「刑不上大夫」,今時今日仍然是一個辯解理由。

半官方機構自我膨脹

我覺得,半官方團體屢屢獲得特權,大樹好遮蔭,其實並非好事。現時多個半官方機構,已儼如獨立王國,為了爭奪更多資源、權力及功績,不斷踩過界,拓展業務的疆界,與市場的界線漸變模糊。如今在諸如競爭法等法規的豁免保護傘下,只會更難節制。
官僚總可以找個理由擴大服務,證明自己的存在不可或缺,並藉此介入越來越多公共或經濟活動。按揭證券公司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於1997年由港府全資成立的按揭證券公司,原意是促進香港市民自置居所,不過面對銀行近年出售按揭的意願下降,按揭證券公司的本業其實越做越縮,好像2000年全年買入的香港住宅按揭貸款組合為64億元,但到2010年只能買入47億元,原材料減少,可以打包出售的按揭證券產品亦相對減少。有趣的是,公司員工的數目,非但沒有縮減,反而於期內由74人倍增至146人,吻合柏金遜定律對公營部門臃腫膨脹的觀察。

按證本業萎縮 員工反增

按揭證券公司要找理由支持自己的部門擴張,這幾年便不斷「大展鴻圖」,將業務拓展至安老按揭、中小企貸款及小額貸款擔保外,亦於2009年「踩過界」,與深圳人行屬下的結算中心合作,投資3億元人民幣,在深圳設立合營擔保公司,打進內地的貸款擔保產品市場。同一時間,又購入55億元韓國住宅按揭貸款,及在馬來西亞發展按揭擔保業務。
這些業務,與其本來成立的原意是否相符?新業務又是否是公營部門應該涉足的領域?似乎都不及部門的存續那麼重要。
心有旁騖的不止按揭證券公司,房協近期積極開拓的「富貴長者屋」,「入場費」高逾300萬元,雖然房協強調以自負盈虧方式營運項目,但這種服務是否應該由房協來提供,還是應該由政府鼓勵私人機構來做,我傾向後者。
另一個例子機管局,自2005年開始亦不安本份,以19億元入股杭州蕭山國際機場35%股權,並參與其68億元的第二期擴建工程,又與珠海市政府合作管理珠海機場,後者去年只為機管局帶來30萬元盈利,請一個經理也不夠。
這些半官方機構,獲得大量公帑資助,甚至有港府的隱性財政擔保,令其信貸評級及借貸成本均較私人機構低,加上沒有盈利或股東回報最大化的壓力,若進入偏離其成立目標或政策授權的業務,兼靠政府的雄厚財力來背書融資,確實存在不公平的優勢,而且亦不容易為這些旁騖訂立評核目標,以決定資源是否運用得當。
如何避免官僚架構的膨脹,會造成與民爭利,甚至擠走私營部門,這是政府要處理的課題,若政府連界線也懶得劃,似乎說不過去。
香港,絕不需要國進民退。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