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反蝗怒潮醞釀多年,醫療、房屋、旅遊市場相繼淪陷,促使民怨大爆發。歸根究柢,中港族群撕裂的罪魁禍首又是特區政府:多年來一味空談包容共融,規劃施政卻全交白卷。豪言要迎接一千萬人口,卻一直「有人口、冇政策」。這筆糊塗賬,要從回歸後算起。
記者:白琳
文化篇
香港不應用簡體字
【本報訊】近年簡體字入侵香港,港府的宣傳單張和路牌紛紛「變臉」,掀起「文化殖民」的恐慌。在港定居的內地人認為,罪魁禍首應是「為了討好大陸人的香港人」,「我沒有主動要求周圍的人用簡體字、說普通話。每個地方都應該保育本土文化。」
阿華曾於內地和美國工作,兩年前嫁了香港人,正式來港定居。她的媽媽剛來港過年,上扶手電梯不懂靠右,路上有一堆人聚集,她直接從人群中間穿過去,貼着別人背部來走。阿華也覺得媽媽不對,「國內這是很正常,媽不是不尊重,而是不知道。拿香港一大群人,跟大陸一小群人比較,不存在任何意義。」
內地生:港大學不會赤化
阿華坦言有好幾個朋友是雙非孕婦,家境並不富俗,只想孩子拿特區護照方便出國,無意「入侵」香港。他們都把孩子留在身邊,甚至請外籍人回家教英文,「在國內超生賠錢沒問題,但很多大企業領導超生會被指違反黨性,影響仕途。」她也認同雙非孕婦在本港醫療緊絀下來港分娩確實「比較自私」,「政府有責任處理。『蝗蟲』不是形容我,我還是感覺被冒犯。我反對用任何污辱性稱號來標籤某個族群。」
「現在已經不是文革,不能夠上綱上線。」北京人Josephine考獎學金來港讀書,現在快住滿七年拿身份證。她不認為本港大學會被內地生「赤化」,更惶論搶學位,「隨着言論自由開放,大家都理性,怎麼被一黨、一人的言論影響呢?文化交流,你可以選擇不接受。大學招生有一定標準,香港人也可以去美國、澳洲,當地人不會覺得你把學位搶走。」
醫療篇
私院搶醫護影響港孕婦
【本報訊】公立醫院的雙非人大部份經過預約來港分娩,付足「成本價」,仍被批評與本地媽媽「搶資源」。問題癥結在於港府後知後覺,公共醫療資源並沒因產科收入暴增而增加人手,相反卻任由私院過度膨脹並搶去人才。
應收緊雙非孕婦上限
統計處數據顯示,07年至08年間總孕婦產子個案升輻最大,由7.08萬人升至7.89人,增加近8,000人。升輻主要來自雙非,佔約6,500人。食物及衞生局曾向立法會透露,07年2月至08年10月,醫管局共有1.4萬非本地孕婦預約分娩,總收入6億元。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孔令瑜指出,90年代港府因出生率低,合併產科並縮減病床,03年自由行促使內地孕婦人數上升,同年曾蔭權與唐英年領導的人口政策小組卻只關注如何吸納投資移民;07年醫管局把內地孕婦收費增加至3.9萬元,「收咁多錢都阻截唔到雙非,反而肥咗醫管局高層。最慘係殺錯良民,單非都受同樣懲罰。」
香港產科服務關注組成員、威爾斯醫院婦產科主管張德康表示,「家產科設備ok,但係人手唔夠,加床都冇用。」近年私院以高三至四成人工從公院挖走婦產科資深護士,才是問題癥結,「家越窮越見鬼,人手越少越辛苦,流失得越快。公立醫院點加人工,都冇可能同私院比。」因此他建議港府收緊整體雙非孕婦分娩上限,防止私院無限膨脹,進一步搶走公院醫護。
自由行篇
經濟雖受惠生活被侵擾
【本報訊】逼走了老字號小店,地舖紛紛變名店;逼爆了街道、商場,本地人要跟內地客搶奶粉、搶日用品,「自由行」刺激了本港經濟,卻侵擾了港人生活,有意見認為,港府應檢討自由行政策。公民黨立法會議員余若薇則表示,當務之急,是要停止內地客自駕遊計劃,及就人口政策諮詢市民。
自由行計劃在2003年開始,實施了9年,旅客人數由03年的66萬暴增至去年的1,800萬。余若薇表示,自由行衍生出如商業區擠湧等問題,但香港是旅遊城市,自由行人數在目前仍是可接受水平。「但如果畀埋內地嘅車落嚟,就真係好難接受」。
應爭取審批控制權
曾蔭權說過香港未來會有1,000萬人口,余若薇認為政府應馬上就輸入人口的政策,如需要那類人才、是否推行計分制等展開諮詢,並需向中央爭取審批、控制權。
樓市篇
錯估形勢導致搶樓局面
【本報訊】去年內地買家佔整體住宅金額比例達兩成,比前年升8個百分點。有立法會議員指出,港府不斷錯估樓市,導致內地人與本地人「搶樓」的局面。
收勾地停居屋世紀錯誤
董建華的「八萬五」推冧樓市,03年沙士雪上加霜。立法會房屋委員會主席李永達指時任財政司長曾蔭權犯下「世紀錯誤」,收起勾地表及停建居屋達數年之久,導致樓價狂升至失控地步。
差估署資料顯示,以港島區400平方呎單位為例,03年平均呎價3,000元,去年已倍升至9,000多元。李永達說,政府建屋量一直仍然維持每年1.5萬個公屋單位及2萬個私樓單位,「我問過政府有冇計埋內地投資需求,佢淨係話呢個數係基於過去十年評估,咁梗係估錯晒啦。」
李永達擔心,內地客近兩年滲透中價樓市場,與港人「搶樓」,政府已錯失先機,預計樓宇供應未來兩至三年繼續緊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