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15年──別只管數我們失去了甚麼,想想我們收穫了甚麼。
全中國的人都來了,跟我們分床位學位港鐵車廂座,可不也同時為我們帶來許多豐富生活的可口美點?香港的美食地圖,隨着新移民的加入,出現更多風格獨特的新支線。以往我們只懂得在魚蛋粉裏瘋狂加辣,今天我們認識了重慶酸辣粉;OL們快靚正午餐的選項,除了車仔麪燒味飯,還多了道雲南米線。
右面這些來自大江南北的家鄉味,你都試過了嗎?
記者:劉嘉蕙
攝影:黃子偉、楊錦文、劉嘉蕙
內地飲食集團 進軍香港時間表
潮州人楊先生
2004年來港、2010年開店
開店原因是懷念家鄉潮式腸粉風味,想介紹給香港人認識。我日日喺舖頭,唔知香港人內地人嗌交,我所認識的香港人都好好人,對新移民好支持,我好感恩!
潮州人:香港未收過假銀紙
潮州菜在香港很常見,但不是楊先生賣的這一款:用米漿做的腸粉皮,包着芽菜、冬菇、蝦米、土魷,上碟時圍一個圈,中間鋪些生菜蒜粉。「我鄉下潮州普寧,做粿條時剩下米漿,就用來包料做腸粉。在鄉下,腸粉係咁就係咁,夥計不會理你吃甚麼不吃甚麼;來香港後,我在雲南米線店打過工,留意到香港人喜歡有選擇,會叫『走餸』或加底,所以我加入蠔仔、札肉等配料,等客人有得揀。」另一款炒粿汁,把番薯粉加入米漿,煙煙韌韌。「粿汁一般只會放湯,但香港人喜歡乾炒牛河,所以我發明了炒粿汁。」
楊先生04年來港,打過幾份工,做得最用心是在佛堂煮齋,「煮齋不是單調的事,那些法會,一搞就七、八天,如果天天吃一樣的菜,法師會很悶,所以要動腦筋想不同菜式。」信佛,楊先生喜歡為他人着想,「客人吃不飽,我會唔安樂,所以我喜歡問客人飽不飽?不夠,我免費添。」
懷着感恩的心
他2010年在葵芳開了200呎小店,口碑好,上過小儀金剛主持的《街坊廚神》,去年約滿,搬至元朗現址,寧願每天坐個多小時車來開店。「舊舖頭客人要坐街,唔舒服,大家專誠來吃東西,我不想看見他們曬太陽淋雨。」現在店面有500呎,能坐廿多人,多請幾名夥計,再換過醒神制服,好像小上軌道了。「好感恩。多謝你哋記者,多謝街坊……」楊生笑容燦爛,感恩二字常掛口邊。他眼中,香港有人情味,「我有九個義工,全部後生仔女,常來幫我執嘢;知道電視台來採訪,自發替我拍食物圖片、設計餐牌。」有個70歲婆婆,坐輪椅從沙田千里迢迢來到葵芳幫襯,「她吃了一口腸粉,說,『我滿足了,呢種味30年無食過。』能夠完成老人家心願,我很感動,當場走過去捉住她的手,把剩下來的粿汁送給她。」在港千日好,「我開舖以來,未收過一張假銀紙,以前在鄉下,日日都有幾張!目標?無特別呀,繼續煮好嘢食,唔好令客人失望。香港比我想像中好十倍,我真係好感恩!」
潮式腸粉(24189638)
元朗鳳翔路69號建輝大廈地下5號
西安人何小姐
2006年來港、2010年開店
小孩子長大了沒事做,加上本身喜歡西安小吃,所以開了店。其實大陸有不守規矩、貪小便宜的人,也有許多好人。不過去別人地方就應該守人家的規矩,香港人有禮、整潔、懂得尊重人,他們都要學習。
西安人:香港好在不靠關係
香港人走入有緣小敍,會摸不着頭腦。首先格局「怪怪哋」:幾張小桌子拼成一大張,泊牆,食客圍坐三邊,你眼望我眼,「我知道有些香港人不習慣,但北方人就愛這樣,方便聊天呀,多溫馨。」接着餐單也「怪怪哋」:肉夾饃、凉皮,甚麼來的?招牌BiangBiang麪,怎麼這樣粗?而且一碗只有一條?「我們叫它『褲腰帶』,這個做法叫油潑辣子,辣椒是特地從西安農村帶回來的。陝西菜最緊要辣椒用得對。」
老闆娘何小姐說,西安女子不外嫁,西安人喜好平淡生活,難怪在大都會香港,陝西菜極罕見。「讀歷史的人都知道西安,因為有兵馬俑、楊貴妃,但大部份人都沒有概念,我每次都要講解,講到聲音也沙啞了。」
蔡瀾摸上來
香港人不認識西安,正如她不懂香港,問她有甚麼明星來過,她說有都不認得。開店之初蔡瀾就摸上來了,她還盲舂舂忙個一頭煙。可幸香港的有心人還是不少,蔡瀾也給了小店第二次機會。兩年後總算站穩腳,去年《TimeOut》頒她「最佳外省菜」,現在晚市幾乎都爆滿。「頭幾個月好辛苦,成日想放棄,現在越來越多人來吃,才開始有滿足感,未來幾個月想裝修吓舖頭,整靚啲大家坐舒服啲。」她在西安時在交通局工作,嫁來香港後想念西安小食,才認真向媽媽請教廚藝,開成這小店。「我覺得香港始終是好的,你只要用心做、努力做,不用靠關係,都會有回報。」
有緣小敍(53002682)
佐敦渡船街38號建邦商業大廈地下3號舖
新疆人馬先生
2002來港、2006年開店
本身是穆斯林人,不吃豬,在香港上餐廳不方便,所以開餐廳讓自己有地方吃飯。我不會粵語,對中港矛盾沒甚麼看法。
新疆人:香港人是真正食家
來自新疆烏魯木齊的馬先生,賣新疆菜,只有一個簡單的動機:「我是穆斯林人,不吃豬肉,所以需要開餐廳,讓自己有地方吃飯。」那新疆菜是甚麼?「簡單來說是以羊肉為主題,調味料是孜然粉和花椒。新疆菜強調材料新鮮,肉通常這邊宰那邊燒,很少做加工。」
他02年跟香港太太來港,餐廳是自置物業,沒有租金壓力,所以樂得輕鬆做自己:「我有兩點堅持:第一要原汁原味,第二是份量。新疆菜就是要份量大,這是風格,有些客人要求小份的,說吃不完,我說不行。也有人說我們的菜賣相難看,我也沒打算去迎合,做得精緻就不是新疆菜!」他的店位置偏僻,在西環港大附近的斜坡,不諳粵語的馬生也不大做宣傳,但消息靈通的食家和傳媒還是會找上來,今年更被米芝蓮飲食指南垂青,成為首間上榜新疆菜。店子開了快六年,常常爆滿,做熟客都做到手軟──這些熟客還都是香港人,不是新疆同鄉呢!「這一點必須說,我覺得香港人是真正的美食家,接受能力高,懂得欣賞不同。」
巴伊餐廳(24849981)
西環水街43號地下
嗜辣區是新移民區
以往在香港,嗜辣是一件頗寂寞的事,粵菜的辣頂多叫「惹味」,在魚蛋粉裏放辣椒油又嫌到喉唔到肺。近年形勢大不一樣,佐敦旺角荃灣深水埗一街都是酸辣粉,辣成為潮流。這些新近冒起的辣區,其實也就是新移民人口最多的地方,他們帶動需求,也提供生產力。「許多國內人來香港,會想念家鄉味道,所以開店賣辣食;另一方面是香港人上內地多了,對內地菜熟悉,順理成章把內地流行的口味引入香港。」飲食專欄作者梁家權分析。
09年在深水埗發迹,幾年內火速膨脹的傷心酸辣粉就是中港交流下的產物。老闆謝先生是香港人,回歸前在內地搞生意,對重慶酸辣粉印象深刻;後來有娶了重慶太太的朋友慫恿搞酸辣粉生意,有熟人打通食材原料及運輸管道,就在深水埗開200呎小店,大受歡迎,謝先生坦言始料不及。「川菜是中國四大菜系,近年在國內越戰越勇,但香港人其實一向不太嗜辣,當初引入酸辣粉,完全沒有預計會發到咁大。記得開店初期,有重慶人來吃,感動到打電話俾同鄉,話喺香港十幾年未食過咁正宗家鄉味。」酸辣粉開到旺角、銅鑼灣樓上店,才發現辣,人皆好之。「我的客人還是以香港人為主,最多是靚女!話你知,銅鑼灣店好多SOGO化妝小姐去食,越靚越食得辣!」
辣妹愛辣?非關外貌,梁家權說,辣,本來就是勞動階層的恩物。「中下階層愛辣,因為辣有發洩作用。好似我以前趕完稿,都會即刻去食碗酸辣米線,出個汗,成身鬆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