塱原西洋菜綠 五姓祠堂並列

塱原西洋菜綠 五姓祠堂並列

初春的上水塱原長着大片西洋菜田,旁邊有通菜,遠處有西生菜、唐生菜,廣闊土地被不同深淺的綠色覆蓋。站遠點,放眼過去,你就會發現,平日阿媽煲到又黃又爛的西洋菜,原來曾經這麼好看。

記者:周燕
攝影:周旭文
模特兒:Kimberly@PureModels
部份相片:長春社提供

塱原恢復種稻米

從上水港鐵站出發,沿彩園路走十五分鐘,穿過行人天橋,橋下一片青草,不遠處就是石上河。
塱原是由石上河及雙魚河冲積而成的洪泛平原,面積約25公頃,土地肥沃適合水稻生長,近年此處恢復耕作傳統水稻,夏天長滿稻米,景觀美到不得了;刻下二月,尾造稻米早已收割,但別失望,因為還有大片西洋菜田。在這全港最大的農業淡水濕地裏,田與田之間,西洋菜長得密密麻麻,田的邊沿長滿細細浮萍,假如你失神了,以為那是青草實地,一腳踏下去肯定後悔莫及。沒錯,深綠色的西洋菜不長花,羽狀葉子細細,一點也不起眼,可是當你站高一點,遠看一點,在片片西洋菜田間,穿插着西生菜田、唐生菜田等等,你會發現原來綠色也有很多種。現在農夫還保留少量稻田,原來是為雀鳥留食物,一群群可愛小鳥在稻田上飛,主要是麻雀,運氣好的話,還會看到禾花雀。

■放眼塱原,盡是西洋菜田。

■田邊種有番茄,果實纍纍。

■田插稻草人,為一片綠添上生氣。

松柏塱村點燈添丁

土地肥沃吸引人聚居,塱原孕育出四條原居民村和一條非原居民村。南面的松柏塱村是條雜姓原居民村,包括黃、簡、劉、鄺、陳這五個氏族,四十多年前嫁入松柏塱村鄺氏的妹姐說:「昔日人們遷入這裏,勢孤力弱,怕給外人欺負,所以聚在一起,因此一條村有幾個姓氏。」並罕見地五氏祠堂並列,左起黃、簡、劉、鄺、陳,沒高低之分,很有氣勢,而且保存得很好,講「食力」的簡炳墀就是來自松柏塱村簡氏,祠堂叫「敦厚堂」。
妹姐夫家祠堂叫「宣城堂」,祖先名字都抄在神台上,「假如有人過身了,要加上先人名字,就要再抄一遍。」祠堂放有一個紅桶,稱為「斗」,其作用是在新婚一個月內點燈,即桶內放油燈一盞,「我嫁入來時仍有這個習俗,當時很怕燈會熄掉。」這當然了,因為點燈,就是希望添丁。

■松柏塱村五氏族祠堂並列,左起黃、簡、劉、鄺、陳。

■妹姐是松柏塱村村民,也是導賞員。

■鄺氏祠堂叫「宣城堂」。

■每有鄺氏族人過身,神台上的名字就要重抄。

■在紅桶內點燈,祝福新人早日添丁。

博文學校93年歷史

松柏塱村是條客家圍村,圍牆與村內的建築物保存得很完整,客家圍入口牌匾寫着「江夏世居」,你猜屬於甚麼姓氏?其實是黃氏,因為村人喜歡委婉地道出姓氏。黃氏本來居於沙頭角荔枝窩,後來分支到此,這村的博文學校建於1919年,現已停辦,外牆褪色的校徽、課室外的門牌,依然讓妹姐想起仔女昔日讀書的日子,「老師常常說下課不可以亂走,因為小孩總是趁一下課就跑回家,向祖母討糖吃。」

■學校校務處,很簡陋。

■松柏塱客家圍,前面半圓形圍牆是聚財風水陣。

■門頂寫着「江夏世居」,所謂「江夏黃」,即黃氏居所,橫樑有精細圖案。

■博文學校現已停辦,校舍外牆斑斑駁駁。

■現在仍保留着昔日的課室門牌。

居石侯公祠鼓台對唱

如果你認為松柏塱村不夠架勢,那麼你定要穿過塱原,去河上鄉村走一趟,看一看侯氏祠堂。
這座「居石侯公祠」門高柱大,氣勢非凡,橫樑石柱都有精緻雕刻,現已列為法定古蹟。祠堂始建於明朝末年,是傳統三進兩院式建築,前院兩旁有廂房,中進有祖先神龕,後進樓高兩層,曾經是村校,後來停辦。祠堂正面的鼓台,有時會坐着休息的老人,妹姐說:「昔日正月十五,兩邊鼓台各站男女對唱,唱贏有獎,十分熱鬧。」鼓台和門框以紅砂岩建造,那是傳統用於重要建築的貴重材料。

■明瓦設計,可把自然光引入屋來。

■居石侯公祠,正面兩邊鼓台和門框用紅砂岩建造,是傳統貴重建築材料。

■這是祖先神龕,整齊排列。

■祠堂內的雕刻,多是吉祥圖案及民間故事。

跟團去

團名:長春社塱原生態、古蹟導賞遊
旅程需時:約三小時
每團收費:$1,400(15人一團,收費以一團為單位,不夠每團指定人數亦作一團論)
電話:22720399(劉先生)
網址: http://www.cahk.org.hk

■如果參加長春社導賞團,可以嘗試磨穀、篩穀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