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屆香港藝術節邀請的外地舞團共有四個之多,策劃人無米炊企圖煮出滿漢全席,真不負「巧婦」的美名。近年舞壇不景氣實在有目共睹(呃,「冇眼睇」比較貼切),巴黎城市劇場以往我每個月興高采烈造訪三四次,這季十個月加起來不超過五回,歌劇院芭蕾舞團更慘淡,由每季十多廿場跌到完全沒有意欲訂票,半推半就叨陪末座,通常要以「NicolasLeRiche即將退休矣,唔睇冇得睇」諄諄說服自己。那個時候,編排旅行日程表總要先弄清楚不撞兩大神殿的台期,就像簽了合同有份演出,頭痛到不得了,現在終於回復自由身,無後顧之憂隨時呢度去嗰度去。
應邀蒞港的漢堡芭蕾舞團和蒙地卡羅芭蕾舞團,名氣與質素不外徘徊在二三線之間,前者縱使號稱德國最老舞集,上世紀七十年代起藉紐邁亞聲望勉強躋身國際,那則神話也早就破滅了。倒是里昂芭蕾舞團富朝氣,早前蕭菲紀蓮去他們的歌劇院表演,也盛讚團中舞者出色,這次在文化中心打頭陣的巴蘭欽《巴洛克協奏曲》,便跳得相當精彩。久違的瑪姬馬蘭那支《大賦格》,我一見四個粗枝大葉的紅衣舞女出場就忍不住笑,老太太的損手爛腳布娃娃情意結果然數十年如一日,後知後覺發現,原來她長青不老的秘訣,是伊莎多娜鄧肯crossover安德勒撒狄姬絲瑪嘉。本周末登場的SidiLarbiCherkaoui,藝術節譯徹卡奧維,我私譯戚家偉或戚家威,是今屆唯一名副其實的當紅炸子雞,也是心靈手巧的「交叉」專家,少林寺童僧之後向手塚治虫取經,教人引頸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