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EFC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帶來兩岸商機,加上台股市盈率(PE)偏高,成為台灣爭取海外企業赴當地上市的誘因,台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薛琦表示,「今年重點目標是進一步拓展雙掛牌(DualListing)及第二上市地位」,台交所會加緊研究相關法規細則,配合拓展。
記者:劉美儀
薛琦接受訪問時表示,持有「大潤發」連鎖超市品牌的台資企業高鑫零售(6808)去年7月來港上市前,便曾與台交所接觸,探討雙重掛牌可能,足見雙重掛牌是可待開發「新的太陽」(新領域)。
高鑫克莉絲汀成目標
他又指出,正在港招股的台資麪包蛋糕連鎖店克莉絲汀(1210),原來意向也是在台灣上市,他本人甚至曾親訪其在上海的營運總部,惜因「趕時間」壓力下,克莉絲汀最終棄台擇港上市。他認為,這些企業都是可以回台雙重掛牌或第二上市的「很好例子」,透過首次公開招股募集資金;若公司想縮短進程,籌備工作僅約6周的台灣預託憑證(TDR),亦是可考慮的快捷登陸途徑。
台股長期市盈率平均約17至18倍,在亞洲區僅低於滬深交易所,較本港平均市盈率13至14倍水平為高。薛琦強調,台股市盈率雖偏高但水平合理,特別是台灣本身有不少科技工業,對很多欲在當地上市的科技公司亦較熟悉,相關企業到台上市,估值更為有利。他舉例,前年在台上市的亞德客國際及宸鴻集團,兩家工業股上市後均表現不俗,反映以台作上市首選地潛力不俗。
對於上市企業的大股東,台股相對較高市盈率,亦是吸引大股東在公司海外上市規定期滿後,更願意考慮申請在台上市時,一併減售舊股套現的誘因。
TDR模式發展成功
台交所3年前開始拓展TDR模式,最初目標是內地營商的台資企業,提供回歸本土上市的渠道;現時在台TDR掛牌公司已達34家,原上市地屬香港及新加坡的分別佔比47%及32%,按股東資金計台資佔比達41%。他說,TDR迄今發展「蠻成功」,並逐步吸引台資以外的企業發行TDR,他估計,今年最少有15家公司在台以TDR上市,去年則共有9宗。
年初以來亞洲股市回升不少,薛琦認為,若經濟形勢確實在首季「落底」往上,股市表現亦會上行。台灣總統大選後,市場普遍期望兩岸金融發展在EFCA開展下,今年將更大幅度加快,他說,有關內地銀行參股台銀比例,由5%擴大至20%的討論已在醞釀,他指對金融發展敏感度最高的銀行板塊,若參股比例可放寬,則內地參股台灣證券的比例,提高至兩成亦不難實現。
在港台兩地交易所合作諒解備忘錄下,兩地追蹤對方市場指數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已在相互市場掛牌,但他稱,現時在台掛牌的相關ETF產品流通量不算高,主要與單位價值太貴有關,故期望今年可解決「拆細」買賣單位,以增加散戶興趣。台交所今年目標亦會力爭更多包括日資及歐資等海外企業,赴台上市的空間。
台交所董事長薛琦
"今年重點目標是進一步拓展雙掛牌(DualListing)及第二上市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