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最熱烘烘的話題非「中港矛盾」莫屬。然而我們認為,假如大家能冷靜理性地分析,便應明白中港融合不但是香港躍升國際都會的關鍵,更是可以使香港更多元化,甚至改善收入分佈的靈丹妙藥(elixir),久而久之,還可以推動內地的價值系統演化進步,對中港雙方可謂百利而無一害。
其實,香港自前年起得享黃金五年,與中港經濟逐漸融合息息相關。回歸之初,當香港人可自由北上往大陸營商時,內地企業、官員要南下來港卻面對重重關卡,使內地對香港高質素服務業需求被人為阻隔,像一個滿溢的水庫一樣。直至2003年自由行等政策逐一落實,需求便有如洩洪般湧入香港,兩地逐漸達至「一國一市場」。
在2000年,每100名港客北上只有6個內地訪客南下,但這比例在近十年間逐漸改變,越來越多內地客來港,連08年金融海嘯期間也無減升勢,至2010年每100名北上港人已有29名內地人到港。隨着兩地繼續「打通經脈」,這比例只會持續向上。
一國一市場 助改善貧窮
在「一國一市場」大勢中首先得益的,正是零售、酒店、飲食等旅遊相關行業。而這些行業正好改善香港的貧富不均。上周提及,香港回歸後入口了近80萬大量低學歷/技術的新移民,到今天每9個港人便有一個是新移民。我們絕對不是歧視他們,香港只有一等公民。既然他們成為香港一分子,我們有責任也有能力令他們有改善生活、向上流動的機會。
零售和旅遊等行業的興起正是時候:這些職位大都不要求高學歷,為一眾新移民與基層人口提供自力更生、改善生活的好機會。這些行業大都受惠於自由行,而新移民的內地背景更使他們成為最適合服務內地旅客的人選,如早前炙手可熱的新聞主角導遊「阿珍」,在面對一眾彪形大漢仍毫無懼色,雖然價值觀有所偏差,但亦不失為可造之材。香港自行輸入貧窮問題又置之不理這個「烏龍球(owngoal)」在「一國一市場」終可望收復失地。但我們必須急起直追,加建酒店商場,方可製造這些就業機會。
而香港要成為國際都會,亦必須依靠潛力巨大的中國。國際貨幣基金會的研究估計,未來十多年,近四成的全球經濟增長將來自中國。香港作為中國最自由開放且水平冠絕全球的服務之都,絕對可以「近水樓台先得月」,在中國的發展勢頭中躍升為全球服務業中心,成為超倫敦、趕紐約的國際都會。
這就是「流動(flows)」的神奇力量。一個Prada手袋在巴黎售出,只會產生一個手袋的價值。但在香港,由於有極大的內地顧客流,別的奢侈品牌見Prada在港銷量理想亦會魚貫在港落戶以至在港上市,吸引更多內地和全球旅客來港購物,繼而吸引更多零售商來港以及掛牌……這個「流動產生流動(flowsbegetflows)」的過程便使香港脫穎而出成為更多姿采的國際都會(WorldCity),與其他普通國際城市(internationalcity)如巴黎、柏林、悉尼等截然不同。
港非中國化 是再國際化
去年超過100萬名南韓旅客訪港,當中有人表示專程來港購買在國內買不到的電子產品。隨着越來越多海外企業高管進駐香港,英美意法各國人士都有增加(居港法國人08年至今增加60%至1萬人),催生了對文藝活動、各地美酒佳餚、名車的需求。因此,我們見證國際畫廊數目與日俱增、星級餐廳數目與紐約看齊,以及告士打道林寶堅尼甚至全球最快、擁一千匹馬力的Bugatti等名車車行林立,蘭桂坊不分日子熙來攘往。香港現時已是全球售出瑞士名貴手錶最多的地方(佔全球兩成),可以預期未來不論最好的手袋還是名畫,香港人足不出戶都可「買遍全球」。
「一國一市場」下,香港重新成為中國大門,全球人流和商機再次在港接觸內地。香港不是「中國化」,而是「再國際化(re-internationalisation)」。
正因「一國一市場」可讓香港的經濟社會發展都更上一層樓,事情發展至今天的謾罵與敵視,分別互罵對方是蝗蟲與狗,不但十分可惜,更加不應如此。事實上,現時每年香港近8000萬人次北上內地,我們相信這些北上的港人,應該會對內地有更深瞭解而有更大包容。這大批港人見證着過往20年中國大陸的演進過程,比未見過內地改變進步的人絕對看得更加開闊、客觀。另一方面,每年近3000萬內地旅客來港,我們街道的衞生環境沒有變差、治安仍是全球最佳的城市之一。
另一方面,港人絕不需要妄自菲薄。我們不是靠內地「施捨」﹕我們對來自內地的旅客沒有一分一毫的津貼,是他們捨新加坡、海南島而自願選擇來香港購物。這不難理解,在香港買的手袋肯定是正貨、上館子不用怕有毒食物,香港提供的是和國內無與倫比的購物、玩樂體驗。可以想像,現在買的是手袋,接着買的就是投資產品、醫療(除產子外)服務、教育服務等,為香港各行各業提供無限商機,為香港教育最好、最富世界觀的八、九十後一代提供絕佳的表現大舞台。中港兩地可謂相生相息。
要說找出責任誰屬,倒不如說是我們自己沒有把硬件造大。廣華醫院重建後的病房容量比之前還少,別說是內地或海外人,我們連自己的醫療需求也不能滿足;增加學額便不會有「內地人搶學位」的問題;本地小店不是內地人或地產商「逼走」,而是因為過去兩年總零售額急升超過五成,商場總面積竟只增加1%所致!政府對數字仍無反應,剛公佈的賣地表只有一幅小型商業地!這些才是香港通脹高企的原因。假如2012年的核心通脹不是官方估算的3%而是6%,屆時煩請曾司長無論留任與否,都請為兩年後坐擁近9500億元盈餘下,仍堅持不為我們投資軟硬件以致香港痛失大量發展機遇,給市民一個交代。
壞了的蘋果 一個也不要
我們不是要姑息不妥當的行為,而是會以身作則,潛移默化。西方有句諺語"Onerottenapplespoilsthewholebarrel."香港發展了170年「文化熔爐」老字號,實在不能斷送在一、兩個不理性思想的「壞蘋果」上,讓香港成為一個包容不同文化的國際都會美夢破碎。香港黃金五十當中亦有兩個來自內地的精英學生,為我們的研究增添了不少新的角度。我們絕對希望他們將來能成為香港人,為香港及祖國貢獻。
政府坐擁巨額盈餘下,實有能力大興土木,建設商場、酒店、醫院、大學等硬件,使各種服務在滿足一眾仰慕香港頂級服務之名前來的客人同時,仍可滿足本地需求。如今抗拒內地人的思潮非但有違普世價值對各地人民一視同仁的精神,更令一向對外開放包容的香港蒙上污點。香港只有一等公民,亦只有一等貴賓。我們深信絕大多數香港人都明白,今天盛世有賴大批來自內地的「難民」(也就是我們的上一代)奮發打併而來。更甚者,很多人亦嘗過移民外地做「二等公民」的滋味,明白包容共濟的可貴。只有明白此理,香港才能躍升為一個更人性化、更富同理心的國際都會。
Thiscityisflying系列之七
作者
林奮強:林奮強(香港黃金五十創辦人、前瑞士銀行分析員及基金經理),以及其他香港黃金五十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