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循環 - 左丁山

歷史循環 - 左丁山

有讀者來郵,大駡左丁山講自由行「順者昌,逆者亡」,冷酷無情。左丁山在大學主修經濟學,去到泰國讀碩士,一次做功課寫一篇小論文時,江郎才盡,引用一啲社會政治理論來解釋所見現象,俾教授痛批:「不准用非經濟因素來解釋經濟現象」,好彩平時有印象分,否則幾乎肥佬。經濟學講求理性分析,睇數字數據,幾難加入感情成份。香港在殖民地時代,被稱為「借來的土地,借來的時間」,一九四九年之前,港英政府只滿足於管理一個轉口商埠,做歐洲與中國貿易嘅中間人,大財團如怡和、太古、會德豐,銀行如滙豐、渣打,都集中於貿易及貿易融資,邊度會搞工業、金融建設呀?那是中國的事,是上海的事,上海才是遠東金融中心,比香港先進太多;那些年,左丁山父親有時在周末坐火車到廣州睇足球,廣州有球迷落香港睇南華對中華,兩地人自由來往根本天然融合,經濟是一國、政治是兩制,與今天並無大分別。分別係當時大陸人睇唔起香港,上海廣州人認為香港無甚文化,缺乏文人雅士、國學大師,講洋化程度又遠不如上海租界。
一九四九年後,共產黨當權,剷起私人業權,政治鬥爭連年,全國變成一窮二白,一九七二年時中國外匯儲備少得可憐,不及今日三萬一千餘億美元一個小零頭。因內地共產政權當道,與西方對着幹,長時期與英美處於敵對互相猜忌關係,粵港當然不能融合,溝通亦難。偏偏在此時候,因外省資本家、學者逃港,帶來資本與學術,大量難民逃港,帶來大量廉價勞工,港英不鼓勵,不打壓,任由經濟自然發展,於是產生東方之珠奇蹟,輪到香港人睇唔起大陸人無文化(因已剷掉)、無管理知識,上海廣州係五十年不變、落後之城,香港人在一九七八年中國開放後返回內地,優越感十足。今天呢,威人威威不是威,省港融合回復到八十年前狀態,歷史循環運行何足為奇,只是香港人叻過八十年前太多而已。但從地理與體積睇,香港只是一條中國大藍鯨旁邊嘅一條紅衫魚,誰是主角,一睇便知。有人高呼閉關拒外,簡直笑話,香港有何資格維持一個自足經濟,螳臂擋車,智者不為也。爭取與教育內地同胞認同香港文化係可以嘅,排斥佢地喎,當隨口噏發洩情緒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