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內地將「安全、高效及低碳」定為「十二.五」能源發展方向,國家能源局為配合政策,首次印發《國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規劃》,冀透過加快轉變四大重點技術領域的能源發展方式,提高能源開發、轉化和利用的效率,但市場認為內地在能源科技核心技術與西方相距甚遠,料仍處學習期,實際效益未顯見。記者:陳韻妍
中央首先將所有能源技術劃分為四大領域,分別為勘探與開採技術、加工與轉化技術、發電與輸配電技術和新能源技術。證券界指,由於以由於風電、太陽能及核能等新能源技術在內地已發展一段時間,較易「起跑」。
四大領域又冀透過19個能源應用技術和工程示範專項,2015年形成完善的能源科技創新體系,突破能源發展技術瓶頸,提高能源生產和利用效率,在關鍵技術和裝備上實現自主化,部份技術和裝備更可達至國際標準。
儘管內地蘊藏豐富天然氣資源,但礙於地質結構複雜及開採技術落後,以致開採進程緩慢,故中央有意在勘探與開採技術方面完善複雜地質油氣資源、煤炭及煤層氣資源綜合勘探技術,形成頁岩氣等非常規天然氣勘探核心技術體系及配套裝備。
不過,京華山一分析師章建安認為,中國油企在開採非常規資源方面仍在學習階段,除透過買入少量西方油企股權「偷師」,亦會以「生產分成模式」吸引西方油企一起開採內地非常規資源,由於學習需時,相信國企在「十二.五」仍未能大規模開採非常規資源。
煤化工技術僅作科研
中央在加工與轉化技術領域亦雄心壯志,希望未來五年可實現煉油輕質油回收率80%,同時自主開發煤炭液化、氣化、煤基多聯產集成技術等,但有中資分析員「潑冷水」,指煤化工技術目前仍留在科研層面,未能大規模推行,故業務多留在母公司以減低風險,上市公司短期難以得益。
由於風電、太陽能及核能在內地已發展一段時間,故新能源技術領域是最易發展的一環。元大證券研究分析師李敏認為,內地太陽能及風電企業在技術轉變方面應問題不大,而6至10兆瓦(MW)風機設計會較適合海上風電項目,上海電氣(2727)及華銳風電可受惠,至於光伏,相信兩至三年內發電成本可降至與風電相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