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講開電訊業有意齊齊取消無限上網,有疑似合謀定價的迹象,不過環顧金融界,同樣不乏這種例子,只是更加大茶飯。最近瑞士監管機構便出手,調查12家銀行有否聯手影響LIBOR(倫敦同業拆息)的定價自肥。
瑞士競爭法監管機構上周五公佈,對花旗、德銀、滙豐(005)、摩通、蘇皇、法興、瑞銀、瑞信等12家銀行展開調查,以決定有否操控LIBOR及TIBOR(東京同業拆息)的定價,尤其是有關銀行的衍生工具交易員,有否合謀去影響這些利率,以為銀行謀利。
LIBOR其實是國際間銀行互相拆借資金的利率,同時又是不少企業債券、物業按揭及信貸衍生工具的利息參考指標,例如現時便有約350萬億美元(無搞錯,係萬億美元)的信貸衍生工具,以LIBOR作為定息的標準。每日的LIBOR報價,是由英國銀行家協會(BritishBankersAssociation)每天早上向16家主要商業銀行索取報價,取其平均計算得出的綜合數字,而每家銀行會因應自己的拆借利率作出報價。
LIBOR報價機制 講個信字
今次已非首次有監管當局調查LIBOR及同類基準利率的定價機制,英美及日本的競爭法機構早前亦紛紛展開相關調查。去年網上經紀行嘉信理財(CharlesSchwab)便向11家主要銀行興訟,指他們操控LIBOR。10月份歐盟亦曾突擊一些活躍於歐元銀行同業拆息(EURIBOR)利率產品的銀行,非正式地調查是否有合謀行為。
由於追蹤LIBOR來定價的貸款及產品金額龐大,故此即使報大報細一個很小的數目,也牽涉天文數字的利息。整個LIBOR的報價機制,由業界自行協調,純粹講個信字,但在超乎想像的巨大利益之下,如何防止這機制不被利用?我真係想像不到,銀行可以在利字當頭仍坐懷不亂。我更好奇的是,大銀行究竟如何合謀影響這些利率?
從最近一宗新加坡的勞資糾紛,或許可見端倪。蘇格蘭皇家銀行新加坡分行一名前交易員,最近入稟當地高院,索償逾百萬美元花紅。他的入稟狀指,銀行在被監管當局點名調查後,把他辭退,使他變成操控LIBOR的代罪羔羊。他指出,該行從沒有禁止員工,去要求銀行的相關報價者,報出一個特定的LIBOR利率,以令銀行利潤最大化。該交易員指,銀行完全知情,並縱容有關行為,而且相當普遍。
耐人尋味的是,銀行方面,似乎沒有質疑該交易員有能力影響LIBOR的報價,但就指這並非常見做法,而且該交易員正正因為試圖影響LIBOR報價以圖利,而被辭退。今次瑞士監管機構調查的重點,同樣聚焦於,衍生工具交易員是否可能一起合謀影響銀行的利息報價,以得出有利的結果,甚至合謀操控這些衍生工具的買賣差價,令客戶利益受損。
BIS曾質疑銀行報細數
事實上,對LIBOR的質疑,早於2008年已出現,國際清算銀行(BIS)當年已發表研究指,銀行可能會報出不太準確的LIBOR,以在衍生工具獲利,雖然個別銀行報出偏離大隊的數字,將不會被理會,但只要有足夠數目的銀行合謀,便可以改變LIBOR的報價。在當年英倫銀行的一個會議中,便有成員表示,LIBOR的定價往往較銀行實際交易的拆息為低,好誤導外界高估這些銀行的財政實力。
正如信貸評級的公信力,瀕危過瀕臨絕種動物一樣,若LIBOR也淪為「公我贏,字你輸」的遊戲,金融機構的壞孩子形象,只會更難洗底,再強調行業自律來抗拒監管,恐怕無甚說服力。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