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魔球》(Moneyball)的小說,書中講球探總喜歡挑選高中球員,因為他們比大學球員有更大的成長可能,更有可能一舉成名。這令我想起林書豪,也發覺潛意識中,我也變成了「球探」。
工作關係,不時有機會訪問到NBA球星,相比大牌如拜恩、勒邦占士或安東尼,反而更珍惜訪問新人的機會。因為他們如未雕琢的樸玉,一言一行也不會太公式化。
03年見到柏加,他仍是第4節經常坐板的新星,我問他可有信心助球隊再贏冠軍,他只露出生澀但迷人的笑容;05年「超人」尚未起飛已經信心十足,自言很快會成為第一中鋒。
09年杜蘭特來港,我直言他很快會成為得分王和MVP,他露出難以置信表情,但令我最深刻是整個訪問中,他吃了近20粒糖!
去年知道林書豪會到中國,之前聽過台灣好友對他的描述,再看過他的網上片段,深信此子非池中物,想不到一與他非常熟稔的行家問我有否興趣做訪問,想也不想就答允。當時Jeremy膝傷剛癒,無緣看到其真功夫,卻從訪問中知道他的刻苦鍛鍊,而且其對答如流中不乏睿智,令我想起昔日的姚明。NBA中充斥體能勁爆的球員,但聰明的很少,這對控衞來說尤其重要,因他們要在場上閱讀球賽。
Jeremy的官網不時上載他的片段,有興趣「發NBA夢」的朋友,不妨看看他6:30pm起床訓練的時間表(www.youtube.com/watch?v=CLzrLXQIbwM),希望他日採訪的新人,會來自香港吧。文:仙道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