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我覺得被房委會賣咗豬仔,真係舊不如新!」公屋聯會主席兼廣明苑居屋業主王坤97年以約一百萬元購入將軍澳廣明苑一個約500多呎的居屋單位。他稱,若沿用舊有補地價政策,單位轉售需付約85萬元。他質疑,新方案分化新舊居屋業主,對現居屋業主不公平,「咁多個方案我都覺得唔可取,更可能在低息環境下,助長炒風。」
隨時引起司法覆核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文裕明批評,新居屋補地價方案擾民,對舊居屋業主造成不公,甚至可能引起司法覆核,「無論邊個方案都對業主,或者房委會財政都有風險,因為有太多唔確定因素。」他稱,若要五揀一,傾向選方案五,因利率固定兩厘,業主風險較低,但他堅持維持現有補地價方式,免造成分化。
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主席李永達建議,容許舊居屋業主選用新方案,否則不公平,又認為不管如何計算補價,最重要是限制新居屋轉售對象,「要賣返畀基層市民,咁單位至有更多人受惠。」
城市大學建築科技學部高級講師潘永祥認為,新方案應以市場利率浮動計算才公平,「如果定息方案,當市場息率升高,市民就會覺得着數咗居屋買家,點解交咁低息。」有地產界人士認為,不計方案一免息,以方案五對業主最着數,可減輕業主利息上升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