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爽教室:香港人的身份認同

通識爽教室:香港人的身份認同

回歸14年,特區政府致力強化香港人的國民身份認同,着力推動國民教育,並提出設立「德育與國民教育科」,但港人對國民身份認同仍然薄弱。踏入2012年,中港矛盾又再一次被社會議題如內地「雙非」孕婦來港產子及內地個別學者言論所激化;另一方面,D&G禁拍風波又再一次喚起港人本地身份的認同感。為甚麼香港人對自己的身份認同出現分歧?

「香港人」身份是如何建立的?

(a)香港在過去數十年成為內地人為逃避動亂而到來的「避難所」,後來因種種原因而在香港落地生根。
(b)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在香港開枝散葉,其後代根本在香港出生,加上港英政府刻意去除本地華人的民族認同感,使身處在香港的「新移民」漸漸建立起「香港人」這個身份。
(c)香港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並且在1960及70年代經濟起飛;而中國內地1949年以後則走社會主義道路,直至1976年仍是「一窮二白」,兩地發展成績不同,使香港華人產生了一種優越感,對內地人有不同看法。

本土意識的出現

(a)大部份學者均同意,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和本地意識於1967年「六七暴動」後漸漸萌芽及成長。
(b)「六七暴動」後,在港督麥理浩的領導下,港英政府開始推行連串的社會政策,如十年房屋計劃、九年免費教育、發展新市鎮等。為基層市民的生活提供起碼的保障,增加對香港的歸屬感。
(c)政府推動文化節目,如香港節、香港電影節等,豐富市民的精神生活,對香港的感情亦漸增加。
(d)港人逐步發展本地生活特色,到茶樓「飲茶」,在公餘追看電視、電影和聽粵語流行曲,深化了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和本土意識。
(e)受惠於免費教育及大學資助政策,大量草根階層出身的50後、60後得以完成大學教育;階級向上流動成功,成為七、八十年代的中產階級。他們的成就是建基於香港,本地意識較上一代強烈。

《網中人》是一套1979年的無綫長篇劇集,劇中人物「程燦」(阿燦)是從大陸來港的移民,勤懇卻跟不上香港快速的生活節奏,被描述成一個愚昧、領悟能力低、落伍、貧窮、淺薄的「鄉下佬」。

《省港旗兵》是一套八十年代的香港電影,描寫富裕的香港生活吸引大陸犯罪分子越界潛入,這些黑幫分子在香港不斷殺戮、劫掠和爭奪地盤。

1970-1990年代的轉變

■1970年代中國以至世界華人社會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
■七十年代亦是香港知識青年「火紅的年代」,放眼世界、認識中國、關心社會和增廣見聞,成為當時青年的共識。
■1971年的保釣運動喚起了中國大陸以外華人的民族意識。
■1978年開始,中國推行改革開放,「竹幕」背後的世界出現巨變。
■「97回歸」是1980及1990年代香港主要議題,不管喜歡與否,香港與中國的接觸已是大勢所趨。
■改革開放為不少本地人創造了大量機會,中國的「負面」形象逐步減退。

回歸後的發展

強化香港居民的本土認同,有助於促進社會整合,也有利於政府政策推行。但是,政府也擔心「香港人意識」的增強,會加大推動國民教育的難度,以及不利於香港與內地的融合。
相對於對強化「香港人意識」的曖昧姿態,回歸後的特區政府不遺餘力建構香港人的「中國國民」身份認同。

政府推動「國民身份認同」的措施

■於2004年成立「國民教育專責小組」,專門負責國民教育的推廣工作。
■舉辦宣傳活動,例如四套以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為主軸的「心繫家國」電視宣傳短片。
■安排國家出色運動員來訪。
■將國寶運來香港展覽。
■教育局規定所有官立學校必須在元旦日、回歸紀念日、國慶日等重要日子升掛國旗。
■中、小學在中國語文科、常識科、公民教育科及通識教育等科目中,加入有關國民教育的元素。
■教育局計劃在2015年推出「德育與國民教育科」。

推動「國民身份認同」的阻力

■十多年來許多民間運動,六四燭光晚會、七一遊行等,反映港人特有的「家國」觀念與政治自覺。
■保維港、保舊街、保皇后碼頭、反高鐵保菜園村的訴求,再到對西九、領匯、紅灣半島改造的異議,在市民間展現的「共同體意識」,成為了香港社會在回歸後的新集體記憶。
■這些新的集體記憶聚集社會能量,凝聚與維繫了回歸後香港的本土意識。

延伸回應題

1.為什麼D&G禁拍事件會引起社會極大反響?
2.國民教育如何緩和中港矛盾?
3.社交網絡發展如何維繫香港本土意識?

逢星期一及五刊登

撰文:KeithLeung
遵理學校通識科補習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