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增收入自保 需求未見轉旺航運商加價聽天由命

須增收入自保 需求未見轉旺
航運商加價聽天由命

【本報訊】中國1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回升,船公司再加運費,令弱勢的海運股股價近期「起航」。然而運費調升的原因並非需求拉動,而是去年船公司巨額虧損,要提高收入「保命」。反映經濟活動的波羅的乾散貨指數自去年12月中起一直下跌,暫未見起色,故春節後的淡季,船公司能否成功提價,仍要拭目以待。 記者:周燕芬

香港付貨人委員會執行總幹事何立基分析指,2011年海運費用急速下滑,當中往來亞洲至歐洲航線跌幅達70%,至每20呎標準箱運價為300至400美元;至於北美洲的40呎標準箱運價跌幅亦有60%至800至900美元;造成不少船公司錄得巨額虧損,航運公司經營困難。造成這樣局面,他認為主要是船東錯估形勢,過往訂製過多新船,造成運力過剩,但貨量需求不足所致。

集體加價致運力過剩

翻查資料,東方海外(316)2月初宣佈,由於亞洲至歐洲航線服務收費持續處於低水準,未能足夠應付基本營運支出;因此於3月1日起調高歐洲線收費至800美元;東方海外11年度中期業績錄得按年倒退86.4%至約1.75億美元。中國遠洋(1919)亦於3月1日起調高至歐洲線貨運費,每標準箱加價300美元;冷箱加400美元;中遠洋於去年首3季錄得虧損達47.76億元人民幣。
船公司為了增加收入,今年自1月1日起多家船公司一齊加價,亞洲往歐洲航線加幅甚至出現1倍增長至800美元,相當於加500美元!往美洲線加幅約30%。春節前船公司曾成功提價,他指主要是貨運高峯期,但情況不會持續,春節後已步入貨運淡季,歐洲需求依然疲弱,新一輪加價會否成功將取決於市場供求。

出口商指升幅可承擔

他批評船公司集體加價,出現壟斷性行為,出現運力過剩局面,應由航運市場作出倒閉淘汰來處理,而非透過加價由客戶承擔。不過亦有出口商指其運費調升的幅度只有6%,船公司面對燃油高企調整價格是可以理解,而運費最多只佔出口貨物價格不逾5%,升幅可以承擔。他認為今年製造商面對最大的問題仍是原材料價格上升及工資上揚,毛利率收窄仍是大趨勢。
中資海運界人士亦認同,春節後漲價能否成功,最終仍要取決於市場;之前亦曾經出現過提價不成功情況。但春節前的提價則已告成功。他解釋因去年跌價實在太深,導致行內經營效益欠佳,希望藉着提價將情況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