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椅賽選手轟規則嚴苛

輪椅賽選手轟規則嚴苛

【本報訊】事隔14年,渣打馬拉松重開輪椅賽,但安排被選手詬病。有香港選手批評賽道困難,會方限時完成的規則過於嚴苛;奪冠的日本選手更指出,輪椅賽的選手與其他選手共用賽道,十分危險,他因閃避其他選手而受傷;新加坡選手則認為不同程度傷殘者在同一組別參賽,對嚴重傷殘選手不公。

未能抵檢查點取消資格

今屆輪椅賽分3公里和42公里,共39人參賽,包括8人參加全馬輪椅賽,其中3人是香港健兒。全馬輪椅賽選手要坐專用輪椅,靠雙手驅動輪子和轉動搖把前進,時速可達30公里以上。42公里輪椅賽與全馬路線相同,輪椅健兒要經「三隧三橋」,用雙臂推動輪椅上下斜,體力消耗大。
賽道設5個檢查點,若選手未能準時抵達會即時取消資格。香港選手施傑浩在最後5公里未能準時抵達檢查點,最終被迫取消資格,未能完成餘下賽事。他感到十分沮喪,認為體力足以應付餘下路程,批評主辦單位時限過於嚴苛。浸會大學體育系副教授雷雄德表示,輪椅健兒參加馬拉松體力消耗大,建議主辦單位參考今年數據,下年訂立更合理的時限和路線,讓更多殘疾人士參與。
日本選手樋口正幸在全馬輪椅賽奪冠,他也批評賽事規劃有問題。全馬輪椅賽在早上6時半開始,較半馬拉松選手遲40分鐘出發。但由於輪椅速度較快,他在西隧遇上大批半馬選手,輪椅在人群中左穿右插,險釀意外。他指專業輪椅競賽速度極快,煞車也要一定距離緩衝;健全選手不清楚輪椅賽特點,經常貼身跑過,令他閃避得狼狽。賽後他的手臂及背脊擦傷,需要治療。
有新加坡選手表示,香港選手馮英騏可以下輪椅走路,質疑大會對傷殘選手的定義。雷雄德指,輪椅賽主要靠雙手肌肉,下肢肌肉對發力作用輕微,不影響比賽公平。但他同意,輪椅賽按傷殘程度分級會更公平。
馮英騏說,他93年受傷,雙腿因細菌感染神經受損,如今走路並非靠小腿,而是靠上肢髖關節發力;他看似「行得走得」,但雙腿未能負擔長跑,擁有殘奧會頒發的T54證書,合資格參加是次輪椅賽。
馬拉松愛好者莊曉陽批評會方限時過嚴,「不應用國際精英選手標準要求業餘參賽者,讓他們完成賽事的象徵意義更大」。輪椅賽選手要克服的困難較一般人多,不讓選手完成比賽有點不近人情。

輪椅賽安排問題

1〉賽道經三橋三隧,限時2小時40分鐘完成,被批太難
2〉42公里輪椅賽與半馬選手在西隧相遇,險釀意外
3〉不同程度殘疾的人士同組參賽,被質疑不公平
4〉3公里輪椅賽一半賽程在運動場進行,違反馬拉松傳統
資料來源:部份參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