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你同行:淋巴切除 - 張淑儀

乳你同行:淋巴切除 - 張淑儀

如何令病人遠離癌症威脅,復元得更好,是醫生行醫的目標。八、九十年代,我經常往外地學習及開醫學會議。那時外國已流行普查,可及早發現乳癌。會議上不時有人提出一個疑問:早期發現的乳癌腫瘤較細,可以進行局部切除手術,但為何附近的淋巴組織,都要全部切走呢?
人體內的淋巴系統,具有回收代謝廢物及免疫機能。最接近乳房的,是位於腋下的淋巴結,由細淋巴管伸延到上肢。乳房出事,腋下淋巴結便遭殃。
以往醫生一定會割晒乳房附近的淋巴,因不確定癌細胞有否擴散。由於切走淋巴,病人上肢,淋巴液循環受阻,滯留在皮下組織,造成水腫。大概有兩成病人,患肢現水腫情況。水腫不單限制病人的活動,最慘是容易發炎,若發燒便要用抗生素,嚴重者更要入院治療。
九三年,有位美國醫生開始提出:淋巴可否毋須全切?有沒有方法,可以檢查到淋巴有否受感染?如果最接近乳房的淋巴結無事時,是否可以毋須切除其他淋巴,令病人避免不必要損傷。
前哨淋巴檢查於是出現,方法是用顯影藥水打到腫瘤附近,當藥水由腫瘤流向腋下淋巴時,頭一、兩粒便是前哨淋巴。癌細胞有否擴散,便清楚見到。這方法由提出到實踐應用,前後不足十年,醫學上固然是一個大突破,而且不斷有新發展。
以往將摘出的淋巴結檢驗時,只是將中間切開,檢測其中心有否癌細胞擴散;而今天已進展到將淋巴結切片分析,更易找到微量擴散機會。以前同是第一期乳癌病人,有人冇事但亦有人復發並死亡,很多由於淋巴內原來隱藏微量擴散而不知。
香港乳癌基金會特點在於專注。去年我們獲得香港代理商王氏港建國際(集團)有限公司附屬三皇集團有限公司醫療部捐助,引入全港第一套專為病人量度上肢水腫的澳洲儀器。在肉眼未見前,該儀器可量度上肢液體流通阻力指數,檢測出病人有否水腫,預防勝於治療。

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
張淑儀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