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剛出爐的財政預算案終於回應了公營醫療界多年來的訴求─重建「年紀老邁」的廣華醫院和瑪麗醫院。過去兩個月來社會上就兩院重建事宜的熱切討論成功入了政府的耳朵,而政府也順應民意,落實(廣)華(瑪)麗重建,可記一功。亦可見在香港並非要事事上街才會得到回應。
瑪麗受地理環境影響但仍決定原址重建,或許反映了大家對現址的情意結:只有薄扶林道102號才是香港人的瑪麗醫院。不過更重要的是,瑪麗作為港大醫學院的教學醫院,有必要留在位處沙宣道的港大醫學院旁。原址重建比在別處建一所新的要難要貴。為了維持服務,不影響病人,祇能一邊拆一邊起,分四期進行,需時超過十年。到新的手術大樓落成時,在手術室中操刀的恐怕不會是我了,卧在手術床上的倒可能是我呢!
「華麗重建」的討論讓公眾和政府更加了解公營醫療的重要。試想想,栽培一個醫生,從醫學院的五年,加上實習的一年,再到專科培訓的六年,全在公營醫院!要搞醫療產業,就需要培訓更多醫療人才,就需要更多更好的公營醫院。
鐵醫自知在「華麗重建」上「多嘴」,更把瑪麗比作第三世界醫院,可能觸怒了一些人。其實重建與否,既不是我的責任,也不可能因我而改變。然而重建的消息一出,朋友恭喜我,病人恭喜我,就連到酒樓飲茶侍應也恭喜我!更有同事向我道謝!鐵醫自問只是一個多嘴醫生,對此實在愧不敢當。真正應該恭喜的是廣大市民,因為「華麗重建」,人人受惠;而真正應該感謝的,是各傳媒的大力支持,讓政府聽到民意。
香港大學外科學系系主任
盧寵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