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鐵達尼號》等電影是不同年代港人的集體回憶,對全港近12萬名視障人士來說,這些電影卻如遙遠星球上的故事。在一班有心人努力下,他們無條件奉獻時間為電影逐幕重新撰稿及義務讀稿,製作「口述電影」,讓視障人士「看得見」。
記者與一群視障人士「睇戲」,銀幕正播放黃秋生主演的《報應》,原本只有背景音樂的情節,突傳來旁白以緊張語氣說:「一名男子正喺度用鏟,將泥土堆到坑入面,坑入面有個女人,睇落已經冇氣息……」說是「睇戲」,說穿其實是「聽戲」。旁述描述得十分細緻:「阿彭踢咗Daisy個肚一下,阿彭喘氣,望一望酒保,酒保再將Daisy隻手鎖係酒櫃上。」情境、房間等都清淅易明。記者嘗試閉上眼「聽電影」,欠缺視覺協助下,角色名稱及劇情都搞不清,反而視障觀眾卻聽得津津有味。
口述彌補視覺障礙
這場電影分享會是盲人輔導會獲創意香港撥款推行的「香港電影口述影像發展計劃」一部份,自去年5月至今,已讓過百名視障人士欣賞了多部電影。所謂口述影像,即透過簡潔、生動、富想像力的語言,由口述影像員將電影訊息傳遞。
擔任義務口述映像服務顧問的港台前DJ楊吉璽表示,電影是失明人士心靈與外界交流的一個窗口,「好多視障人士聽到朋友講邊套戲正都好想睇,入到戲院問身邊朋友到底畫面做緊乜,朋友睇緊戲未必得閒理」。他指這對視障人士來說是「黑洞」,「佢哋聽覺冇問題,對理解人情同生命意義無障礙,唯一係睇唔到,口述影像就係去彌補呢樣嘢」。
香港盲人輔導會訊息無障礙中心經理陳麗怡表示,計劃開始之先由義工負責,「估唔到口述影像係咁難,拎到撥款後請美國同台灣專家做培訓,又搵到香港有經驗嘅電影同廣播界人士做義工,家漸上軌道」。她希望口述電影可推廣至長者,「其實老人家都好需要呢種服務,佢哋睇唔明電影內容好想有人解畫,口述電影會解釋影像正符合佢哋需要」。
可以重拾睇戲樂趣
現時只有《單身男女》、《唐山大地震》、《奪命金》三套電影配備口述聲道(Soundtrack)並在市面發行,陳麗怡指會繼續和電影發行商磋商,令這類電影普及。
觀眾在分享會上大談感想,對於後天失明的彭先生來說,他認為是一大鼓舞:「我失明後試過租戲睇,挫敗感好大,冇對白時完全唔知套戲做乜,依家令我可重拾番睇戲樂趣。」另一觀眾盧先生也大讚:「好似係對信仰、人性議題嘅探討,並唔係純粹追求娛樂。」視障觀眾十分「心水清」,由電影表達的訊息,到角色人性掙扎都料如指掌,「眼盲心不盲」莫過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