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綜援受助人數持續攀升,每年負責分發逾300億元綜援的社會福利署社會保障科員工做到「氣咳」。調查發現,44.3%社會保障助理因工壓力患上情緒病;13.3%曾萌生自殺念頭;6%正接受精神科治療。員工炮轟署方發出的工作指引不切實際,各辦事處有不同演繹,員工無所適從,最離譜是社署內部充斥欺善怕惡管理文化,令受助人可能得不到公平對待。 記者:盧文烈
調查由華員會社會保障助理分會委託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進行,訪問了521名社會保障助理職系員工,佔該職系員工總數46%。78%受訪者認為現時工作量不勝負荷;61%經常要無償加班,平均每人每月20小時;88.5%稱沒有時間聆聽市民在社會保障以外的需要;27%認為工作未能幫助有需要人士。
92%指管理層欺善怕惡
71%受訪者表示,現時社署發出的工作指引不切實際;90%指各辦事處對工作指引有不同演繹;92%甚至形容社署內部管理有一種欺善怕惡的文化。分會主席陳振華指,數年前試過有雙非兒童由在港親友協助下申請綜援,由於負責照顧該童的家庭入息超出標準,前線人員按指引辦事拒絕申有關申請,但事件經傳媒報道後,管理層卻對員工稱可酌情處理,令員工無所適從。
面對沉重的工作壓力,13.3%受訪者曾萌生自殺念頭。陳振華指曾有男同事妻子晚上致電工會求助,指丈夫難抵壓力準備跳樓;最少兩名資深員工則寧願賠償離職,「佢哋一個月都唔想等,驚有錢冇命享」。
陳稱,綜援受助人數由94至95年度的14萬人,激增至上年度的44.6萬人,增幅2.2倍,但社會保障助理卻只由623人增至1,124人,現時每名員工平均每日接見9名市民另加18個電話接觸,跟進的家庭數目達350個,較十多年前多50多個。他要求社署增聘三成人手。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張超雄表示,社會保障助理每年負責分發逾300億綜援,工作指引各自有不同演繹,可能令有需要的市民未能獲同等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