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發改委公佈《「十二.五」時期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規劃》,在金融市場規模、服務、國際化程度及發展等,明確提出多項指標,力爭上海於2015年確立全球性人民幣中心地位。
其實在三年前,國務院已明確提出,把上海基本建成國際人民幣中心,現在發改委不但要求提前達標,更訂立不同指標,筆者擔心出現「高鐵翻版」,造成弄巧反拙效果。
須控制資金流轉
為按時達標,假設採取過於開放措施,但銀行體系包括滙率機制、外滙兌換及資本賬管制等,還未達至可控制範圍,內地所承擔的風險也不少。原因是要成為國際人民幣中心,必然會有大量資金流出、流入,如果在體系及機制上的改革仍未完善,但為求達標而硬着頭皮去馬,資金的流轉是在控制之外,屆時有機會人仰馬翻。
對於金融改革,三年是一個短時間,必需確定相關機制應付突發事件,尤其經過2008年金融海嘯至現在的債務危機,中央更應小心處理。如果上海真的成為國際人民幣中心,成功將金融市場規模加大,對香港也有好處。
不過,若未能承受大量資金流轉,加上歐美經濟仍然未能脫離厄困,中國出口一方面減少,外資撤出時將買外幣沽人民幣,內地的經濟活動勢將大幅收縮,整個中國也被拖累。因此,上海成為國際人民幣中心的進程,需按適當步伐作適當的開放,並不宜操之過急。
張一鳴
NeutronPacific創辦人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