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疇:生活質素、環境、可持續發展
議題:垃圾徵費
背景資料
為解決本港固體廢物問題,環境局就開徵廢物收費諮詢公眾。建議的收費模式包括:
(1)按近似量收費:
把廢物收費與生產量間接指標掛勾,如以水費作參考指標來釐定住戶和商戶的收費水平。
(2)定額收費:
將廢物產生者分類,同一類人(如同一區住戶),不論產生多少廢物,均繳交相同金額。
(3)局部收費:
先向工商戶按量收費,待檢討後才制訂全面收費措施。
(4)按量收費:
按廢物體積、重量等釐定收費,例如每戶需購買專用垃圾袋盛載垃圾,垃圾越多購買的膠袋越多。
解題
評估建議成效是通識考試經常出現的題目,這類題目最重要的是緊貼建議目標,即必須清楚說明目標,才能比較哪個建議最有效達到目標(成效最高)。垃圾徵費目標顯然就是減廢,答題時不能抽離這個目標。以下示範如何評估:
(1)按近似量收費
‧同學在評估此建議的成效時,一般能指出水費和垃圾量並不一定掛勾,即用水量越多不等同廢物量越多。更佳的同學能指出,某些商店如髮型屋,用水量必然很大。故有關建議未能達到「減廢」目標,成效不佳。
‧但以上答案未能做到通則化、概念化。試想,如果間接指標不是水費,而是煤氣費、電費、電話費等,你認為可以符合減廢目標嗎?顯然也不能,故更佳的答案是能歸類和概念化:
‧此建議成效甚低,因為收費與廢物量未必有關連,也不容易找到一個可以與廢物量掛勾的間接收費指標。
(2)定額收費
‧目標是減廢,定額收費也不能達到這個目標。如果每戶人家的收費相同,便會有人抱「多掉一點更化算」的錯誤心態,反而可能製造更多廢物,至少也沒有達到鼓勵減廢的目標。
‧有同學回答時指按同一類人分類來釐定收費並不公平,又或分類時非常困難,但這些論點並非評估成效,因為某些不公平政策也可以有成效,例如稅率不劃一,不是每人都按同樣稅率交稅,但在達到「社會均富」這個目的上卻較有成效。
(3)局部收費
‧先向工商戶按量收費,好處是爭議少,並可檢討政策後再在全港推行。可是成效卻不是最好,一來香港每日的家居廢物比工商業廢物多一倍,以2008年堆填區每日棄置的固體廢物來計算,工商業是3372公噸,家居廢物則高達6081公噸;二來堆填區爆滿是逼在眉睫的問題,我們有沒有時間完成「試行、檢討、重訂政策、全港落實」的程序呢?
‧順帶一提,本港有多達11000幢商住大廈,工商及家居廢物混雜,執行困難,但這屬「可行性」而非「成效」的檢討。
(4)按量收費
‧顯然,按量收費最為直接和有效,因為經濟誘因可令市民更注重垃圾分類回收,從而達到減廢的目標。
‧但如果你是通識能手,批判思考夠強,便能指出,評估這項建議的成效時其實仍有困難,因為建議沒有提出收費水平─如果收費太低,則成效不高;如果收費高,成效便會大增,但爭議也會很大。
成效以外
比較四個建議在「減廢」的成效後,可能要考慮「按量收費」面對的問題。緊記,成效最高的建議不一定完美,世上也很難找到完美的模式。按量收費成效雖高,但落實時還要考慮其配套及影響,包括:
(1)市民為節省購買垃圾袋的開支,會盡量減少廢物及分類回收,故當局必須加強廢物回收措施,例如玻璃回收(現在並沒有玻璃回收箱)。
(2)現行廢物收集系統將出現翻天覆地的改變,例如街道再沒有垃圾筒或垃圾站,不然很多人會把垃圾廢置街頭。
(3)當局須同時制訂監察機制,打擊違例棄置垃圾(如把垃圾棄置於後巷)。
逢星期一及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