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繼去年首次發行100億元通脹掛鈎債券(iBond)後,港府再加推這項含社會政策成份的債券,讓去年「錯過」認購的市民參與,補貼通脹的負面影響。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昨日在預算案公佈,將發行一次過最多100億元的3年期iBond,消息指債券最快上半年內推出。記者:劉美儀、周燕芬
資本市場人士認為,雖然通脹回落,iBond票面息將調低,但只要負利率環境(即通脹高於實質利率)持續,認購iBond仍有價值。銀行界預期,今年中發行的新一批iBond,票面年息率或會介乎3.5厘至4.5厘之間。
去年債券每手派息304元
消息透露,iBond會以小投資者為優先發行對象,盡量做到每名認購者獲分配最少一手(未計費用的最低認購額為1萬元)債券,然後再依次輪派。是次發債的分銷模式、定價機制及分配基準,均參考去年首次發債經驗。
3年期的iBond,將每半年派發與最近6個月通脹掛鈎計算的利息,金管局會盡快公佈細節。以100億元發行額計,只要認購人數不超過100萬人,每人將最少可獲分配一手;去年發行的iBond共約15萬人認購,上月30日首次付半年期息,浮息率為6.08厘,即每手債半年派息304元。
曾俊華表示,再次發行iBond,是針對現時市場環境的一項特別措施,此舉亦可進一步推動本地零售債市發展;長遠而言,政府須預留空間發展其他形式債券,包括常規發行的定息債,令本港債市更趨成熟。
恒生銀行執行董事馮孝忠認為,當局再發行iBond,是順應民意的做法,只要負利率環境持續,即使票面息隨通脹回落而下降,對市民大眾而言,iBond始終具投資價值,3年期的設計亦甚為合適,符合美國聯儲局早前預測,低息環境持續至2014年底的周期。他相信,去年「錯過」iBond的投資者,今年會踴躍認購;以政府對今年全年通脹3.5%水平估計,這批iBond首次派息率料介乎3.5至4.5厘之間。
股評人陳永陸(陸叔)去年獲全數派發44手認購的通脹掛鈎債券(iBond),成為低迷投資市況下的贏家。陸叔估計,今年會有更多人認購,分配比例難免降低,但更多市民能分享iBond,亦符合當局發行意願。
在供應增加下,首批iBond的二手市場價格已見回軟,故今年他即使再度認購,但策略肯定不會再「大堆頭式」參與,只會酌量申請認購約5至10手。
陸叔:料更多市民認購
陳永陸認為,iBond票面息高於定存利率,回報與通脹掛鈎,可紓緩市民因通脹承受的部份負面影響,去年因估計多人搶購、錯失良機而沒有申請的市民,料今年會加入申購行列。
不過,隨着通脹回落票面息調低,供應量上升,亦令iBond二手價回軟約1至1.5%,他預期,今年投資產品回報較去年為佳,當今年中第二批iBond面世時,股市或有機會向好,投資者避險意識不會像去年般濃厚。
城市大學商學院管理科學系副教授曾淵滄亦說,iBond跑贏定期存款利率及通脹,對「食息一族」的低風險小市民,是值得投資,估計今年認購人數會更勝去年。不過,他作為資深投資者,無論去年或今年,均無意認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