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馬拉松,身邊的跑友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派主張設定目標,盡力在某個時限內完成賽事,以檢視自己的表現,看看有沒有進步、有沒有可以改善的地方。另一派則認為業餘跑手跑馬拉松主要forfun,沒有刻苦準備,不可能像職業跑手那樣屢創佳績,倒不如hea住跑,拍拍照,好好看看沿路風光,不超出大會時限,不被工作人員「捉」上巴士送回終點就好了。
兩派看法都有道理,也都有各自的苦與樂。自己屬於第一派,每一次馬拉松賽前都會按訓練量、狀態、天氣為自己設定一個目標。不是甚麼驚天動地或破紀錄的時間,大概都是四小時十五分、四個半小時之類。去年準備比較充足,天氣又凉凉爽爽,曾以為有機會在四小時內完成比賽,創下個人最佳時間。跑到三十五公里的時候仍然甚有機會達標,可惜臨門幾公里步速急劇放慢,只跑出四小時十三分這個中規中矩的時間,難免有點失望。不過,興奮與失望是令任何體育比賽更有趣的元素,贏了比賽或破紀錄的興奮固然爽,輸波或不達標的失落卻是同樣有趣,讓人回味。
今年有些特別,不是單跑一個渣打馬拉松,而是來個馬拉松過三關,兩個月前才在神戶跑了全馬,五個星期後還要到京都再跑四十二公里,在操練、調整上都要加倍小心,既要避免過勞,又怕準備不足會受傷。加上今年冬天香港的氣溫變化甚大,農曆年頭幾天冷的要命,過幾天卻又太陽高照、溫度快速回升,教人既容易傷風感冒又有點無所適從。借用股市投資的說法,今年「大市」有多項不穩定因素困擾,還是審慎保本為上。因此今年設定全馬目標時也保守一點,定在四個半小時。要求不算高,只要不出甚麼狀況如抽筋、扭傷應該做得到。
不管是想破紀錄還是hea住比賽的跑友,大家都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