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業假復蘇PMI重上50 出口就業弱堪憂

中國製造業假復蘇
PMI重上50 出口就業弱堪憂

【本報訊】反映中國經濟盛衰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1月份數據出現「假升」現象。國家統計局和物流與採購聯合會昨公佈的1月PMI為50.5,高於市場預計的49.5,表面上,經濟有生氣,但值得留意是新出口定單指數與就業人數要跌,顯示中國經濟有暗湧。

在數據公佈前夕,中國財政部部長謝旭人在中共中央主辦的機關刊物《求是》雜誌撰文,指2012年中國經濟增長存在下行壓力,出口面臨的困難加大,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將充分發揮積極財政政策的作用,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物價總水準基本穩定。
文章指,今年推動物價上漲的因素仍然較多,物價上漲的壓力較大;經濟金融領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潛在風險。

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

謝旭人說:「實施積極財政政策是應對經濟形勢變化的重大決策,……目前我國的赤字率和債務負擔率還處在安全的區間。」綜合分析,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既有必要,也有可能。」
他表示,總的看國內外形勢的變化沒有改變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但面臨的形勢將更為複雜嚴峻。在這一大背景下,要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需要繼續發揮財政政策的支持作用。
謝旭人同時強調,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同時,要繼續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的關係,既保持財政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又增強財政宏觀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

宜加快政策寬鬆步伐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分析稱,中國經濟在今年上半年面臨一個比較大的下行壓力,如果沒有財政刺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房地產投資下滑和出口下滑的影響,穩增長是比較難的,這就可以理解文章提到的「必要性」。
此外,滙豐PMI指數1月終值小幅上揚至48.8,但為連續三個月位於50下方的萎縮區間,顯示製造業運行繼續溫和放緩。滙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兼經濟研究亞太區聯席主管屈宏斌認為,當前通脹顯然已經不再是政策的焦點,而決策當局應當加大政策寬鬆的力度來支持經濟增長。
全球經濟復蘇步伐緩慢且歐債危機仍無明顯緩解,業界預期中國將加快宏觀政策放鬆的步伐,以為經濟增長提供內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