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央規劃上海3年內,要成為全球性人民幣產品交易中心,此雄心旋即引起市場猜想本港發展為人民幣離岸中心正面對強勢挑戰,上海市高官一連兩日澄清,昔日一度對香港力谷人民幣產品不是味兒的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主任方星海,昨指滬港兩者「各有長短」。 記者:周燕芬
不過市場人士分析,內地一日未實行利率市場化,資本賬開放,香港作為自由市場人民幣離岸中心,亦難以跟隨上海的人民幣定價。
熟悉內地政策的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表示,上海的發展不會對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構成負面影響。因為在資本項目不開放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將內地城市建成全球金融中心的。由於非居民無法自由地取得人民幣,就難以介入這個市場;還有外資在內地的銀行、保險、證券、基金業的投資還繼續受到嚴格的股權比例限制,未見有放寬,也難以想像內地能形成真正的全球金融中心。
滙率市場化短期難實現
不過,上海發力,香港亦得益。港交所主席夏佳理說,做生意(指上海)不能閂門,上海的發展相信不會對本港構成威脅,本港將繼續保持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反而帶來機遇。
馬駿亦指,「我的觀點是,今後幾年,上海應該不斷加強其人民幣在岸市場的中心地位,香港同時將保持其人民幣離岸市場中的主導地位。」
海富通資產管理(香港)總裁羅念慈分析指,由於內地仍未實行利率市場化,中央有一定程度干預,「國企貸款息率為3厘,民企則為6厘」;香港作為自由市場的人民幣離岸中心,人民幣訂價未必能跟足上海。2015年上海要成為全球性人民幣中心,相信只是一個指導性方向,因為需要利率和滙率市場化配合,但2015年短期難望實現。
方星海認為,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中,上海和香港的金融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談不上競爭關係,雙方各有優點,應互相學習和促進。
推國際板須待條件成熟
有關國際板發展進程問題,方星海表示以人民幣計價的國際板是人民幣國際化其一重要議題,國際板未來肯定會推出,但需等待條件成熟。
至於港股直通車,上海市證監局副局長余文建只表示,有關部門正積極研究完善人民幣走出去和流進來的程式。
此外,夏佳理透露正就放寬內地企業赴港上市標準,與內地交換意見;現時內地約有500間市值少於10億元的中小企,有潛力發展成大企業;在內地收緊銀根下,民營企業面臨借貸困難,香港可以成為它們的集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