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聲治療 重拾聲線

大聲治療 重拾聲線

【本報訊】「大聲講嘢唔代表無禮貌」,因為讓病人大喊出聲可以是治療的一部份。生病兼失聲可說是禍不單行,但不少柏金遜症病人因神經受破壞,說話會越來越細聲、含糊及急速,要講一句說話都不容易,嚴重者甚至會失聲。有言語治療師從美國引入大聲治療法,用密集式訓練為病人重拾聲線。 記者:梁麗兒

參與引入大聲治療法的香港大學言語及聽覺科學部言語治療師關陳立穎指,在一個安靜的室內環境,聲音分貝介乎42至47;正常人在安靜環境下說話,分貝介乎55至60;嘈吵馬路介乎75至80分貝。惟出現言語障礙的柏金遜症病人,分貝則低於50,若不及早治療,說話隨時跌到零分貝。

治療法簡單易掌握

她解釋柏金遜症屬神經系統疾病,病人因腦部的多巴胺水平減少,致出現各種神經症狀,如手震、腳震、身體僵硬、失去平衡及言語障礙等,「患者病發後評估唔到聲亮,好多時唔知自己講嘢細聲咗,會不知覺越講越細聲,唔少人仲誤以為係屋企人失聰」。
很多人會將柏金遜症與腦退化症混淆,她稱,前者的言語障礙為聲亮減低、說話含糊和急速,並經常講唔出「字」,如將「㩒」洗衣機按鈕的程序,講成「個掣發出六下嘟嘟聲」;腦退化症病人則遇到尋找詞彙的困難,例如記不起或無法說出物件名稱,如將中秋節食品菱角,形容為「好黑有個皮」。
言語治療師過往教導柏金遜症病人以丹田運氣練習聲線及咬字,但因太複雜,加上多數是非密集式訓練,例如每月只見治療師一次,治療成效低;但08年引入的大聲治療法,既簡單又易掌握。至今已累積共23名、57至67歲病人參與治療,他們治療前聲亮平均分貝為55以下,八成人治療後,平均提高6至8個分貝,說話速度及清晰度有改善,治療效果可長期維持。惟中後期病人只能提高約兩個分貝,效果僅維持半年。

量度病人音域的調音器。

有助改善說話能力

本港約50名言語治療師曾接受大聲治療培訓,港大與社區復康網絡合作,每年獲政府資助,提供10個免費治療名額。她認為當局應增加撥款,讓更多病人受惠。另外,不少柏金遜症病人因行動困難,限制了外出治療的機會,建議當局提供交通津貼。她正參考澳洲做法,構思設計大聲治療法網上軟件,讓病人在家中練習。
大聲治療法88年由美國專家研發,讓病人經為期一個月的大聲練習,包括16次、每次一小時由言語治療師單獨訓練,配合每日在家練習,有助改善說話能力。

大聲治療法練習

練習內容:基本單字
例子:「呀」、「喂」、「係」、「Bye」、「1」及「2」等,每個字持續發音15秒,由50分貝訓練到60分貝。

練習內容:數字訓練
例子:朗讀電話號碼

練習內容:自我介紹訓練
例子:「我係陳大文。」

練習內容:日常傾電話訓練
例子:「阿仔,今晚返唔返嚟食飯呀?」、「我煲咗湯呀!」

練習內容:進階訓練
例子:朗讀聖經金句、唐詩三百首

資料來源:港大言語及聽覺科學部言語治療師關陳立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