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闊天空:年年有魚 - 鍾尚志

海闊天空:年年有魚 - 鍾尚志

出海獵魚,帶回家裏大快朵頤,或分派給親友,最能滿足原始的狩獵慾望。
教我獵魚的是李Sir。每次出海他都滿載而歸,而我卻「魚毛也冇半條」。
他哈哈一笑,說:「打魚先要『睇到』,才能『打到』,最後才能『食到』。」
初學潛水的新手,在水中心情緊張,又要留意呼吸、浮力、和林林總總的儀器表,就算有大魚在面前游過也會視而不見。人不放鬆,觀察力就會減弱,在心理學上叫「知覺縮窄」(PerceptualNarrowing),是獵魚人要克服的第一關。
魚兒大多聚集在容易覓食的地方,也喜歡找礁石、沉船、海草等為屏障。海流從大海帶來大量浮游生物,吸引了各類魚兒就食。礁石面向海流的「流頭位」是狩獵的好地方,反之,在「流尾」能找到大魚的機會就較低。兩股水流合流之處,也每每有大魚巡弋。小魚突然受驚四竄,可能是因為有大型的捕獵者在附近。獵魚的老手們每每能在看到大魚之前感到它們的存在,大概就是在潛意識中分析及總結了以上各種因素。
魚的身體有一條橫綫,能感覺到水中極輕微的壓力變化,獵人在水中的動作要盡量輕柔、和要懂得怎樣找屏障把身體隱蔽起來,才不會把魚嚇走。萬一獵物真的掉頭離去,切不要追。速度最慢的魚,也比我們游得快得多。最好是等它耐不住好奇心,回過頭來看的時候,把握機會一槍結束它!
「俾我『食到』的魚,大多是『衰八卦』的!」又是李Sir的金句。
至於「章魟」作魚生鮮美、「星斑」最好清蒸、「黃衣」可以煎封、「鮫魚」要文火煎、「鬼頭刀」可製鹹魚、「大青斑」要炒球、「紅頭」要紅燒,則又是另一門學問了。
編註:鍾尚志〈志在翱翔〉專欄由本期起改名為〈海闊天空〉。

鍾尚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