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喉嚨不適延誤求診

以為喉嚨不適延誤求診

【本報訊】大部份柏金遜症病人也在平均發病六年後,才向言語治療師求助,錯過保住聲線的黃金治療時間。有中年男病人因沒有及時獲得適當治療,加上病情迅速惡化,短時間內失去了洪亮聲線,更因而失去工作,承受雙重打擊。

失聲失業打擊大

香港大學言語及聽覺科學部言語治療師關陳立穎表示,曾有一名約50歲的男病人,經腦科醫生轉介求診,當時病人任職寫字樓的事務助理。病發時,他經常感到喉嚨「哽住」、「越講越吃力、越講越細聲」,之後更失聲。
病人初時不以為意,誤當喉嚨不適,向耳鼻喉專科醫生求診。經檢查證實聲帶正常,惟醫生發現病人走路速度突然減慢,並出現手震症狀,遂轉介腦科醫生跟進,確診患上柏金遜症。這名男病人雖然曾接受大聲治療,但未能完全恢復正常,也因為失聲無法再如常工作。
她表示若柏金遜症的病情已踏入後期,即使接受大聲治療,也只得兩至三成人有改善。現時治療藥物只能防止病情惡化,未能為病人重拾聲線,「病人越講唔到嘢,就越收埋自己,越唔肯開聲,最終惡性循環至失聲」。她建議病人應及早接受治療,勤力練習發聲,既可保住聲線,也可預防失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