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覺得亞洲的小孩厲害得跟年齡不相稱,琴棋書畫,年紀小小經已涉獵甚廣。到Youtube蹓躂蹓躂,不難搜尋出一大堆令人「嘩」一聲的影片。像4歲的小男孩憑記憶彈奏巴哈第1號C大調創意曲。像3歲才學琴四個月的小妹妹,在台上獨奏四首包括《OdetoJoy》、《LondonBridge》等的歌曲。像1歲半的小妹妹拉小提琴。這些小神童,全部都是黃皮膚黑頭髮黑眼睛的。
至於白人或黑人孩子的天才表演,有,但不算多。在亞洲神童影片的評論裏,不少外國人留言,他們有的說「awesome」、「adorable」,也有人說「mustbeAsianagain」、「thepoorbabyshouldbetterdonormalthingsforhisage」,至於這句則最矚目:「EveryAsianparentforcestheirchildtoplayaninstrumentandshowsoffonYoutube.Thatseemstobeapattern.」
要幼兒去做一些超越他們年紀的事,大概是很多亞洲爸媽(特別是香港)的嗜好。這種「贏人一步」的感覺帶來成功感、優越感,還可以「showoff」。外國爸媽將這種現象稱為「亞洲式的育兒法」,並相當不以為然。他們相信,過早向幼兒灌輸知識和技巧,會令他們失去尋找主體性的能力。虎媽蔡美兒的《虎媽的戰歌》一書,就引起東西方教養觀的激烈討論。
學者們不妨去做一些關於亞洲式育兒法的追蹤研究,看看是得的多,還是失的多。我最記得,一位曾留學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香港鋼琴家這樣說過:留英讀書時,他發現亞洲來的學生,論技巧,的確較為優勝;但他們對音樂的熱誠,則遠遠及不上當地學生。
逢周六刊出
作者蘇菲,有小型飛機師牌的媽媽,拒做直升機家長,讓孩子翱翔。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