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樂見網絡社運趨成熟

80後樂見網絡社運趨成熟

【記者盧勁業報道】圍拍D&G、反雙非孕婦遊行、圍堵中聯辦……近月多宗社運,自醞釀到實際行動只短短數天,雖無團體號召,網民卻能透過網上發動多至數千人上街,互聯網的強大威力可見一班。本港青年社運界三位中堅份子陳景輝、林輝、袁智仁認為香港的網絡社運已成型,三人也轉移陣地利用facebook及數碼電台推動社運。
身為「八十後青年和本土行動成員」,三人早在囍帖街、皇后碼頭和天星碼頭行動中在街頭搖旗吶喊。他們早前也響應網民號召,與數千名市民一起到D&G圍拍表態。今次不再只得數十人爭取,令他們深深體會到互聯網的力量。林輝說:「當年天星、囍帖街呢啲議題無法進入主流媒體,試過透過獨立媒體網站報道事件,再進行民間報道帶出舊區重建、公共空間等概念,都未能做到好似D&G事件嘅感染力」。

聲討D&G

保衞皇后碼頭

自發行動 捍衞港人價值

近日多宗由網絡發動的行動,反映香港的網絡社運趨向成熟。袁智仁說:「D&G事件係香港第一次完全由網民自發舉行嘅社運,影相嘅人嚟自唔同背景,但都有共同價值,有為爭取公共空間權,亦有為捍衞香港人價值」。他指出,生活化事件最能引起共鳴:「講民主好抽象,食環署告雞蛋仔伯伯,大家就好大感覺,互聯網令訊息好快傳開去,上載張相就可參與,政策可以因為click一個『like』而改變」。
參與活動的市民有老有嫩,年輕人、主婦,甚至中年阿叔都有,而回應孔慶東駡「香港人是狗」的網民討論,更橫跨不同政治光譜,由被標籤為「政治冷感」的親子王國,至開放見稱的高登都「罵翻天」,更聯手發動反蝗行動,三人認為反映了互聯網「同仇敵慨」的現象,政府不容忽視。
網絡社運之所以成功,三人點出,與普通人無法在主流媒體發聲有莫大關係,但互聯網只是潤滑劑,關鍵繫於人心。市民在日常生活受到壓迫,累積怨氣,才會在網上發洩出來。政府一日不體察民情,制訂政策改善社會問題,網絡社運只會不斷爆發。

反高鐵苦行

社運三子背景

袁智仁
科大人文社會科學碩士。曾參與反高鐵及保衞菜園村等社會運動,現正深入研究觀塘舊區重建問題及當中所揭露的深層次矛盾。

林輝
中大社工系碩士,智庫RoundtableCommunity總幹事。第一宗參與的社運是還在大學時反對大學旁的空地發展地產項目,其保衞天星碼頭時用單車鏈將自己鎖在碼頭的一幕仍令人印象深刻,其後參與反高鐵、菜園村等社運行動,並參與成立獨立媒體工作。

陳景輝
畢業自嶺大的陳景輝是本土行動、八十後反高鐵青年及八十後反特權青年的核心人物,曾參與獨立媒體、網上電台和電視台等網路媒體。現和林輝在數碼電台主持節目《網絡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