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一月七日,是西曆年啦,本欄刊出一篇題為「這哪裏像香港」的文章。
一開頭,是「往小巷裏轉悠轉悠」,然後邊描寫了小巷裏的風光,邊問着一個問題,「這哪裏像香港?」
小巷裏有什麼風光不太像香港?沒什麼特別的,只有大約十多間的店不像店,做生意不像在做生意的,裏面都有張桌子,坐着一群閑人在聊天,看情況,一點都不像是顧客。
最後,終站是一家專賣日本南鐵茶壺的小店,我就在那裏跟店主聊了二三個小時的天。
此文見報後,回響竟然是此欄歷來最大,本人親友及讀者熱心查問,那地方,那小巷究竟在香港哪裏,有三個直接問日本茶壺在哪家有售。
可見,那裏真的太不像香港了,香港人也實在太想有些柳暗花明又一巷的風景,有些地舖賣着不合時宜,不務正業的東西,像茶具,還要冷門到專門賣日本茶具?
你就想,我也很想。可惜,不知是讀者太懷念老香港還是我表達能力有問題,這烏龍擺得也太大了。那裏根本不是香港,正如我在文末所寫:「這哪裏像香港,分明是在台灣。」的確,還有足夠吃茶人支持到租金開間專具店,還有人有閑情在閑店裏開龍門陣,還有老闆跟沒幫襯的混吉人聊兩三個小時,正是在台灣,而我造夢也想香港有此等桃花源。輪到我向熱心讀者查詢,你們誰在今日香港發現有這些小巷小店,請來電郵告知。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