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非物質文化遺產 官員吹水稱保護大澳遊涌遭政府冷待

列非物質文化遺產 官員吹水稱保護
大澳遊涌遭政府冷待

【本報訊】大澳龍舟遊涌已有百年歷史,去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自20多年前從父親手上接過統籌遊涌工作大澳傳統龍舟協會主席樊森記,滿以為自此毋須再為遊涌籌款,可惜自去年的慶典完結後,政府似乎忘記了這個百年傳統,離島區議會更從來不關心,於是這位65歲的老人又要再次為遊涌撲錢。記者:黎穎詩

樊森記說舉辨遊涌活動只需30萬元,但因缺錢,遊涌的龍舟沒有一個似樣的「龍廠」。三艘剛退役龍舟被迫放在戶外日曬雨淋,三艘新龍舟則放在一個用膠及鐵皮搭成、不夠六呎高的貨倉;遊涌需要的其它物件,如鼓、龍頭及龍尾,就堆放在旁邊一個鐵櫃。

樊森記為擁有全港唯一的白鬚龍頭而驕傲。何柏佳攝

樊森記正整理新龍舟,埋怨新龍只能放在簡陋的「龍廠」內。

龍廠簡陋不足以保護

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去年在遊涌慶典上曾表示,政府會傳承、研究、宣傳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非物質文化遺產)稱列入名錄,會增加巿民對大澳的認識,亦可帶動旅遊業。
「你睇我哋個龍廠,龍舟放喺度,好天曬落雨淋,舊得好快。啲龍頭龍尾又要分開放,我哋好想起一間似樣嘅龍廠,唔單止可以好好收藏、保存啲龍舟,亦可以將收埋喺櫃啲配件攞出嚟放好,巿民幾時嚟到大澳都可以睇到龍舟。佢哋可以影相,又可以了解呢個習俗」。但現時無奈要把龍舟收起,巿民平日來到大澳無緣看到龍舟。
「本來以為今年會容易啲搞,點知同以前一樣。慣咗啦,冇所謂。大有大做、細有細做。冇錢咪簡單啲。呢個係傳統,一定唔會唔搞。我哋從來都係靠自己,即使冇任何資助,會好似以前,唔會大搞。」樊森記說。他說,外界捐款都花在遊涌儀式包括裝飾整個大澳的彩旗、龍舟運動員的服飾,龍舟的翻新以及裝飾。整個活動需要提供的免費飲食,全部由村民自發提供。「遊涌係傳統,個個都覺得自己要出一分力,每戶都有夾錢,個個都好重視,特別係啲老人,一定要夾錢。」

由於龍廠面積狹小,舊的龍舟只有放到室外。

放置室外任雨淋日曬的龍舟尾部。

區議會只批助八千元

過去三年,大澳傳統龍舟協會也有向離島區議會申請資助,每年只獲8,000元。去年因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遣產,獲康文處資助70萬,但今年一直無消息是否會再贊助,他打算過年後去信康文處,希望盡早落實今年的贊助。但已決定不再要求區議會,「佢哋跟本唔覺得遊涌重要,過去幾年都只批8,000蚊,又要我哋寫建議書,我哋又老又唔識字,點寫?」
樊森記希望政府有恒常資助制度,「我哋個個都一把年紀,我已經係最後生,真係冇能力年年搵贊助。」而令他最自豪的是,大澳擁有全港唯一一個白鬚的龍頭,「其他嘅龍頭都係黑鬚,只有呢個屬於我哋扒艇行嘅係白鬚。點解?因為我哋夠老,祖先傳落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