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在香港土生土長的中俄混血兒黎淑敏自幼愛讀莊子和白先勇,高考中史科獲B級成績。這名醉心中國歷史的22歲少女,剛從北京交流回港,她在當地看見一張張單純的笑臉,也感受到這「強國」從貧困走到繁盛的崎嶇路途,她說兩地人不應爭奪資源,而是共同分享。
內地人非搶奪資源
黎淑敏是社會福利署11/12年度傑出青年義工之一,上月底到北京探訪新公民學校,她教小學生扭氣球,「大家都好開心」,有學生卻要將氣球放氣,「原來要攞番屋企再玩」。她曾在香港做義工,給同齡小孩送上貼紙,反遭嫌棄,「唔要喇,貼紙之嘛。」她反思物質的價值,「單純一個微笑已經好窩心」。
最近中港文化衝突不斷升溫,第二次踏足北京,黎淑敏看到的,是繁華美好的一面,「能走到咁興盛係唔容易」。她現職市場推廣助理,上司曾跟她說,很多人批評中國人不及外國人守禮,卻選擇忘記當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搶文物,這番話她牢牢記住。她坦言,不認同內地人來港是搶奪資源,「唔能夠用個『搶』字,應該係共享資源」。
剛大學畢業的周德盈造訪北京的非政府組織,體會到兩地政策的最大差異,「內地由中央統籌,冇咁大自由度」。她現職秘書,希望先累積經驗,日後再成立社會企業服務內地。
從事採購的呂沛盈則探訪老人公寓,她認為內地硬件配套較好,香港院舍環境卻欠佳。她說香港的義工服務多屬一次性,不能持續,造成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