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的正面影響
1.國際分工提升生產效率
‧全球採購、全球生產及全球經營是經濟全球化的特色。
‧在經濟全球化下,生產工序會依據地緣的優勢進行分工,使各國可以善用本身的良好資源,發展自己具優勢的產業,節省生產成本並提高效率。
‧例如:日本生產T/R電子元件成本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
2.增加人們使用國際市場、科技和產品的機會
a.市場
‧科技進步和通訊設備改良,電子交易系統的出現,令市場可不分晝夜地運作。
‧例如通過PayPal及支付寶等國際交易系統,eBay及淘寶等網上購物系統近年也大行其道。
b.科技和產品
‧發展中國家的出口貿易額有增長,令人民收入上升。
‧他們有更高的消費力購買先進國家的產品。
‧例如:2011年,23%的意大利、法國的高檔消費品(LV、Gucci)出口到中國。
3.加速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現代化
a.提供發展資金和生產技術
‧隨?經濟全球化下資本市場一體化,大量國際資金流向發展中國家,有助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
‧目前,中國是全球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
‧外資的引入也為發展中國家帶來新的生產技術、生產設備和管理經驗,進一步推動國家工業化的發展。
‧例如:中國使用自動車床AUTOCAD的情況較日本更普遍。
b.增加就業機會
‧發展中國家生產成本較低,吸引跨國企業投資設廠,為發展中國家的人民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例如:富士康在中國共聘用近200萬員工,單是深圳已僱用近80萬人。
4.財富的創造
與重新分配
‧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全球財富創造和重新分配的過程。
‧例如:1978年的中國國土的GDP每年只有310元人民幣;2011年中國人均GDP已接近3700美元。
‧鮮為人知的越南,在21世紀亦享有近8%的每年GDP增長率,更一躍成為世界黃金三大進口國之一。
5.區域經濟趨向一體化
‧經濟全球化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展,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加快。
‧在亞洲,東南亞國家聯盟在1967年成立,目前已擴大至10個國家,並建立東盟自由貿易區。
‧在歐洲,1993年1月,歐洲聯盟在本區內實行自由流動的統一市場,並發行歐洲統一貨幣──歐元。
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
1.各國經濟體系過份互相依賴
‧2008年金融海嘯重創美國經濟,2009年奧巴馬政府推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發行1萬6000億美元,導致國際熱錢充斥市場,引發糧食價格上漲。據《經濟學人》分析,這是導致2011年初,中東地區動盪不安的主因。
2.全球財富分配不平均
a.發展中國家
‧由於制度不完善,全球化的「利益」被「官僚-資本家聯盟」所瓜分,在「自己友資本主義」制度下,百姓生活沒多少得益於全球化。
‧聯合國《2010年人類發展報告》指出,富裕國家與貧窮國家居民的經濟差距日益擴大,最貧困的50%人口中,合起來只擁有全球1%的財富。
b.已發展國家
‧貧富懸殊的問題在已發展國家的情況也相當嚴峻。
‧在經濟全球化下,已發展國家的企業把部份生產工序遷往成本較低的第三世界地區,使本國低技術工人被淘汰。
‧以21世紀的香港為例,「去工業化」的出現,令香港出現了「結構性失業」
3.國家對經濟的掌控能力下降
‧跨國企業具有「隨意區位工業」的特徵,因應各地的生產成本,自由選擇地點設廠。
‧發展中國家在制訂政策時,往往需要向跨國企業讓步,以避免企業遷離本國,造成經濟損失。
‧例如印度對化工廠安全標準機制相當寬鬆,因此世界主要大型工廠均在當地設廠。
‧此外,經濟的誘因使發展中國家的政府,難以有討價還價的能力,對於跨國企業工廠剝削勞工的問題,政府傾向息事寧人。
4.發展中國家的人民生計受影響
a.農民被剝削
‧中國在2001年加入WTO,逐步開放市場,農民面對嚴峻的競爭考驗。國家向農民收購優質小麥價格是3,200元一公噸,但美國和澳洲的小麥出口價是1,100元人民幣和1,050元人民幣一公噸。
b.勞工基本權益不受保障
‧20世紀上半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成功發展出一套提高效率但非人性化的生產模式──「福特主義」。這套生產方式在注重人權的西方社會早已被放棄,但它現在又以「新型血汗工廠」的形態在亞洲出現。
延伸回應題
1.在全球化當中那些國家受惠最多?
2.在全球化當中那些人受惠最多?
3.為何主流媒體傾向宣傳全球化的正面因素?
小啟
本欄逢星期一及星期五刊出,若星期一遇上公眾假期則順延至緊接假期後的一天刊登。
明日停刊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