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講族群議題會變成香港主要社會矛盾,由雙非婦衝急症室、D&G挑機事件到最近孔慶東「賤狗論」辱罵港人,都與此有關。九七後本土意識原本只是文化保育運動,港人追尋自己歷史文化身份。到泛民發起核心價值討論,是進一步將本土意識由地域、文化及歷史觀提升至政治層面,包括法治、人權、民主及自由。可以講到此為止,本土意識及核心價值論都只局限精英及年輕人層面,如政客、媒體、大學生及社運中人。但隨着內地人來港生仔、念書、買樓,政府又無法及無力界定本地資源福利之邊界,結果引爆了中港社會矛盾。由於涉及本土與外來人的資源爭奪,核心價值、本土意識擴散至普羅階層,成為「蝗蟲論」。
中港矛盾變選舉議題
政客見有巿場,必然會提出迎合本土人的排外措施,振英率先操作族群議題,借人口政策攻擊曾及唐,提出趕絕內地孕婦、港人買港樓等政策,而房協就立即跟進配合。所謂建制之爭,竟然以挑動中港矛盾作選舉議題,出人意表。本來民主派將中港矛盾定位在民主化,體現在八十年代高山大會,爭取民主基本法運動,到八九六四民運及回歸後反倒退口號。泛民以社會精英自居,具西方人權意識,早期民主派便跟從馬丁堅持廢除死刑、同性戀非刑事化及船民第一收容港立場,在歧視、族群等問題上,泛民以人權法治原則先行,而左派及街坊派則走民粹路線,在選舉中以此反制民主派。
曾蔭權本來也是走低調路線,怕一旦矛盾擴大至社會資源爭奪,一發不可收拾。因大家心知內地同時有一股反香港情緒在蔓延,尤其在金融海嘯後,西方巿場經濟備受質疑,香港人自我沉溺於「做內地與世界接軌、走出去的橋樑」,內地精英則提出以我為主的「中國模式」,強調當前中國自己一套的相對優越性,應是西方向中國接軌。香港所代表西方巿場資本主義及文明那一套變成次貨,不再馨香;香港要取得國家金融中心定位、港股直通車及人民幣自由行面對不少阻力。
孔慶東廢國民教育武功
今日一旦挑起本土內地群眾矛盾,要再調和十分困難。因族群意識像一面眼鏡,戴上了便除不低,看出來的東西也再不一樣。孔慶東是內地左翼憤青代言人,視北韓為人間樂土,吹捧金正日主體思想。如此水平的人腦筋當然有問題,不值一駁。只是內地有他這種反香港想法的人不少,而且不是普通人。香港本土意識強化,下一步會否變成去中國化?或走上九十年代台灣之路?一個孔慶東,令多年國民教育努力白廢,也實在始料不及。
添馬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