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傳人慶龍年,龍年始終意義重大,屬於中國人的年,那管是飛龍抑或潛龍。市道特別好,與基本因素有所背馳,是農曆年效應,抑或6000元效應,不打緊。無疑,政經動盪之年,求神問卜請師傅特別多;股不在多,有升則靈,與其每日一股不如有把握才出擊;簽不在多,有理則靈,勝在各自按本身中文水平解讀,亦只因人人心中對憧憬仍抱有疑問。
不是甚麼龍年「貼士」或入市秘笈,但越觀察得多就越發現,凡有主要國家被評級機構下調評級,就每每提供一個極佳的入市訊號。
標普連環降歐洲九子評級,結果成為歐洲股市反彈催化劇。美國8月被降級,竟打不倒美股美債,是報復,也是越墮落越快樂。
評級機構仍有影響力,否則公司及政府絕不會花錢及花時間接見。一眾評級機構下調評級前,都會先將評級前景展望下調,按其機制快則一、兩個月,遲則18個月內才可能有正式行動。
其次,他們用作決定評級的衡量指標,都是一些大數字、大數據及投資者與市場人士都會知的資料,對於公司的研究資料搜集,可能比股票分析員做得更少。
後知後覺無競爭性
多宗例子證明,評級機構亦的確予人後知後覺之感,他們要等一間公司信貸質素變壞,或者一個地方財務狀況惡化,才會作出行動。很大程度上,評級機構行業不僅是毫無競爭性,更屬寡頭壟斷,令他們過份依賴定期會面與定期檢討,甚至凡有數據就品評,無事無幹當然懶於主動發掘新資料。華爾街一早就知,在美國頂尖的金融財務學系畢業生,一早就全數由頂級大行羅致,剩下次級人士,部份加入評級機構。
胡孟青
獨立股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