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騰崇拜是原始的宗教行為,龍圖騰是夏民族綜合其他氏族圖騰的產物。夏人的圖騰崇拜從宗教信仰逐漸進到祖先崇拜階段,而社會組織也由圖騰式的氏族社會變成國家。龍圖騰原是夏民族全體族人的祖先,到了國家體制的夏朝以後,就變成最高統治者一姓的祖先了。聞一多在《神話與詩》一書中說,夏以後的「龍」,就成了「帝德」的標記。「有了一姓,便相對產生了百姓,一姓的尊榮,便天然地決定了百姓的苦難。「歷代帝王都說是龍的化身,而以龍為其符應,他們的旗章,宮服,輿服,器用,一切都刻劃着龍文。」「直到民國成立,隨着帝制的消亡,這觀念才被放棄。」但後來的復辟,又與「龍旗」有「不可分離性」。因此,聞一多說,他一見「龍鳳」二字就「怵目驚心」。
但帝制雖消亡,帝王觀念卻沒有被中國人放棄。毛澤東時代,還讓人民向他呼喊「萬壽無疆」「萬萬歲」,這些都是以前對帝王的歌頌祝福,而毛雖以反國民黨的一黨專政起家,當權後的專權獨斷比中國歷代帝王都有過之無不及。能這樣掌權數十年,難道沒有社會政治文化的土壤嗎?
帝王,即使換了名稱,但作為絕對權力的統治者,可以說仍未在中國社會消亡。帝王觀念,也未在中國人的社會消除。《易經》的「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即希望「有聖佑的人得居王位之意」。
今天,大陸許多老百姓也仍然只希望有開明的領導人掌權,而不敢像台灣,由人民投票作主去選擇掌權者。這可能與中國政治文化中,自以為是「龍的傳人」、是龍子龍孫有關。因為龍是帝王標記。